为了切实保护好耕地,《规划》明确了农用地管制,规定了相应的管制规则和特殊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年度用地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总量、方向和速度;保质保量补充耕地,各类非农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要积极组织市内外土地整理复垦重大工程,确保全市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的实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大力推进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
强化生态建设
拓展风景旅游发展空间
此外,《规划》从生态建设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规划》明确,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在西北部中低山、西南、和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构建核心生态网络体系,维护自然山水格局。同时,重点做好“生态保育用地、生态控制用地、生态公益林用地”规划衔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通过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建设,建立以“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七湖(西湖、千岛湖、青山湖、南湖、湘湖、白马湖、三白潭)、一河(运河)、一溪(西溪)”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湿地的恢复与治理措施,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基本功能。
作为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杭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众多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为规范和保护杭州旅游用地,《规划》专辟了“杭州风景旅游资源保护”章节,规划布局全市旅游产业用地。按照旅游用地开发西进总体要求,坚持旅游用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推进旅游用地开发的国际化战略,明确杭州旅游用地空间的布局为“一轴、八区、五翼”,“一轴”即“三江两湖(西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发展轴”;“八区”即八大风景旅游片区,为旅游优先发展区;“五翼”即杭沪、杭宁、杭甬、杭徽、杭金衢五个旅游合作翼。旅游用地空间格局的确定,通过杭州西南-东北的旅游发展轴,在整个区域内进行西南-东北延伸发展,将发展轴所串联的中心都市区和临安市城区作为旅游中心地,优先发展八大旅游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其他城区进行辐射,并同城市外周边地区展开区域联合。同时,《规划》明确了西湖风景名胜区、之江旅游度假区、京杭运河(杭州段)旅游用地规划,其中之江旅游度假区将形成“一心五轴六片”的旅游空间结构模式,京杭运河(杭州段)将形成“三中心、四区段、十五节点”的旅游空间格局。
土地利用十大工程
强化规划执行力度
针对以往规划工作重编制、轻实施的实际情况,本轮规划积极借鉴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的经验,跳出单纯耕地保护的圈子,实现对各类土地开发、整治、保护与利用的综合安排。
《规划》通过研究并编制了土地利用的十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农用地整理开发工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工程、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工程、城镇用地整合重点工程、新农村建设用地保障工程、低丘缓坡土地利用工程、跨地区资源合作工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以工程促进《规划》的实施。同时,《规划》还明确了实施保障措施,将涉及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重大问题项目化、具体化,便于落实到全市各地和各有关部门,加大了规划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确保规划目标与任务的落实,实现全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