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作家王军把这种情形形容为“两把剪刀”。他表示,通过强制性的征地拆迁,以非市场价格的补偿,从被征地农民与被拆迁市民那里转移财富,在城乡之间与城市内部,形成城市化初次分配的“剪刀差”;又通过住房所有者以住房产权不断吸附社会增值财富,导致有房者愈富,无房者愈穷,形成城市化二次分配的“剪刀差”。
城市化与“城市病”
可是,在不断挤压和占据农村土地的城市,也没有为迎接蜂拥而入的流动人口做好充分准备。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病”正在蔓延开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通通呈现出了“城市化大跃进”之后的臃肿和不堪。而如何应对?成为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最大难题。
今年4月25日,北京大兴区南五环边的老三余村召开了一个现场会,北京警方宣布,在此“试点推行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倒挂’村的封闭管理模式”。消息一经报道,被外界概括为“封村”。
虽然事后证实,所谓“封村”,不过是进出人员实行登记管理,村民们还一致对外表示,“‘封村’后感觉治安好了许多”。
但财经评论员叶檀提出更深的忧虑:“所有这些举措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的户籍改革有什么意义吗?没有。‘封村’的成本虽低,代价是固化二元结构,僵化社会阶层,使政府之手更深地介入所有的个人事务。”
于是“封”住的村,无异于一个封闭的“城中村”。“如果城市无法真正吸纳人们迁移所带来的新人口,那么它的城市化就是不稳定的。”刘霞辉建议,必须完善城市的功能,能够使流动人口获得适宜居住的个人收入。
但当城市管理、交通拥堵、高房价等问题一股脑涌现的时候,已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中国城市,还有多大的容量适应尖锐矛盾的逐步消减?
有人乐观,10月18日,一直关注于“本职工作”的房地产商潘石屹于微博中记录道:“北京土地中心网站显示,2010年10月-12月,北京市拟入市经营性用地50宗、建筑面积956万平米。北京有如此多的土地集中排队上市并不多见,这表明政府希望缓解供地压力、完成年度土地供应计划。这才是真正缓解房价压力的基本办法。”
在城市越来越大、农村越来越小的现实中,如何保证经营性用地里没有耕地的流失?所以,未来可能真的是一个没有农村的、凌乱的中国社会。 破碎的道路和满街乞丐考验印度当局的城市管理政策。 无产阶级曾是治愈英国“城市病”的主干力量。 城市化过程中,日本为避免农民失地后再失业,采取了诸多行之有效当“没有强拆就没有城市化”的论调从地方官员的口中说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至少是从部分地方官员的思维上——已然“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