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没有强拆就没有城市化”的论调从地方官员的口中说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至少是从部分地方官员的思维上——已然“跑偏”。
但另一个数字却也预告着城市化的步伐似乎已“时不我待”:到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说明城市化“成效显著”?还是会成为中国城市难以承受之重?
城市化本身没有错。可是,当贫困县的“新城”建设最终成为了“烂尾楼”,当强拆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当拥堵的交通让城市人愁眉不展,当良田在轰隆隆的城市化浪潮中成片消失……没错,此时此刻,是时候停下脚步,回头来检视一下中国城市化该怎么走了
没有强拆,就没有城市化?
伴随着国家财政税收等政策的调整,由政府而非市场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成为了与国外有别的“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
面对民间对强制拆迁的挞伐之声,中国地方官员终于说话了,不过是以匿名的方式。
10月12日,一个署名“慧昌”的江西宜黄官员投书媒体,为强拆辩护。而自从他抛出“没有强拆就没有城市化”的论调后,其文章和博客就吸引了上万名网友的关注和评论。
一个月前,宜黄刚刚发生了被强拆户自焚并造成一死两伤的悲剧,其中当地官员对拆迁户钟家姐妹的围追堵截和对死者的抢尸大战还未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这位化名官员的“直抒胸臆”,显然为人们了解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提供了一个窗口。
“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崭新的中国’,因此,是不是可以说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该官员在文中的反问,令65岁的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陡感悲凉。“一个强盗逻辑。”他说,“把过去对反动派的打压用到对自己的人民身上,这对吗?”
换言之,只有强拆才能推进城市化步伐?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刘霞辉谈及此事时坦言,现有的中国城市化之路即将迈进“死胡同”。
数字上的城市化
刘霞辉负责的课题组今年4月发布了首部《宏观经济蓝皮书》,研究表明,“中国将在2013年达到城市化增长率的最高点,此后将在2011-2016年之间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这意味着,接下来几年,中国将进入城市化最为快速的发展阶段。而直至2030年左右,城市化率达到约68%,中国城市化的推进步伐才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另一数据也说明了高速城市化阶段的到来。中国社科院7月发表的《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到2015年将超过50%,城镇人口也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如果按照“城市化”的地理学科释义:这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是一个农村用地向城镇用地转变的过程。那么,数字的变化无疑代表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