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谁才是指标?
近年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GDP节节上升,在2010年全球影响力城市排名中,北京、上海的“综合实力”分别跃居第15位、第20位,而在全球“2010城市生活质量”的评比中,二者却跌至第114位、第98位。
大城市的“土著”们抱怨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而后者又抱怨社会保障不全、不公。GDP的提升为什么没有给城市居民带来幸福感呢?追求GDP本无可厚非,毕竟物质文明才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但是城市发展也要以人为本,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
著名社会学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曾用“蹩脚的会计师”来形容GDP,他认为一个城市的可爱比GDP更为重要,可爱则体现在城市对外来因素的同化能力上。“过去总是用GDP、效率来考核城市和干部,现在提倡用绿色发展的考核指标。如果城市的管理者能以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作为管理城市的理念,城市病就能大大减少。”中国市政公用事业专家徐宗威表示。
大城“特产”,难以言说的痛
今年已经三十五岁的张先生还未结婚,他尴尬地笑称自己是“三十难立族”,“父母虽然着急,但是他们也不再拿我跟家乡的同龄人比了,他们知道大城市结婚成本大。我现在还是跟别人租房住,为了能让我早日在北京买房,父母逢年过节都不要我一分钱,还得在其他亲戚面前替我圆场。”
“蚁族”、“柜族”、“蜗婚族”、“裸婚族”、“剩女”等词已经成为大城市高压环境下的高频“特产”,尤其是“剩女”一词还有了“必剩客”、“斗战剩佛”、“齐天大剩”等衍生名词,令人哭笑不得。“在家乡都是我挑别人,怎么到了这儿就成被剩下了呢?”不少“剩女”抱怨。
专家声音
“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明显的大城市化特点,城市发展战略上没有作出结构的调整,总是摊大饼、不断扩张。”中国行政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由于我国的城市化没有能够自然地走向城乡一体化,城乡之间没有能够实现高度的融合,城乡的资源没有实现自由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不断涌向大城市。
汪玉凯认为,以前集中在大城市的一些产业,现在应该调整到中小城市去,加快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成为人才流动的吸磁,分散大城市的压力,减轻其病态。汪玉凯说:“政府部门、城市管理者需要有长远眼光和现代化管理理念,更多关注居民生活舒适度,而非GDP。”
毕业了,奔向还是逃离?
毕业后奔向大城市,这是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想法,即使没有户口、编制,即使房贵路堵,也要往前冲。近几年来,虽然不时传出逃离北上广的声音,但是真正践行的还是极少数,大队人马依然络绎不绝地奔向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