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的基本要求是它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不仅是经济上融入全球化,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要与世界接轨。面对更加公开、公平、开放、自由的国际化要求,北京的社会软环境条件准备好了吗?
处在“后奥运时代”的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潮,理论界更是在“如何实现”的途径上聚焦。通过对北京城市历史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建设北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理念,尊重北京的城市发展规律,其中有很多问题应当予以深入思考和慎重对待。
“世界城市”不等于“世界的城市”
关于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经历过无数争论和几番曲折。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城市性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90年代提出要建设“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04—2020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2008年奥运会之后,又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强调北京的人文特色、科技创新能力和生态宜居性。在上述提法中,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国际都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是关于北京城市性质定位的共同点。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反映了人们对北京发展方向的新思考。
“世界城市”并不等同于“世界的城市”。世界城市是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出现的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它把跨国公司总部、商业服务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等多种功能聚为一体,成为控制全球经济的重要空间节点。20世纪后半叶,西方发达国家涌现了纽约、伦敦、东京等一大批这类城市。世界城市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成熟概念,有一整套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体系,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看它是否能够引领世界的发展潮流。业已公布的有关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北京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1865.9亿元人民币,约合1582亿美元,人均GDP首破1万美元;而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生产总值都在五六千亿美元以上,人均GDP也在6—11万美元之间。即使与国际上公认的多个世界城市的人均GDP指标15000—25000美元相比,北京也还相差甚远。面对如此大的差距,北京要想成为世界城市,势必在城市功能上要求大幅度增强经济实力、努力提高GDP以及经济上的世界影响力。但这是否会引起北京城市定位的再度混乱?按世界城市的要求,北京还得重提“经济中心”这个功能——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伴随“经济中心”的就是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性服务中心,还有信息中心、娱乐中心等等。这样一来,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和经济建设高潮,会不会再次把北京的城市规模推向无限扩大之路?大而全的城市功能是北京需要的吗?
以往的全能型城市建设对北京影响巨大
北京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是建设世界城市绕不开的难题,以往的全能型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及其后果,还在一直影响着今天的北京。有关统计表明,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全国人均水平的15%;在世界120多个国家首都中,排在100位之后,在国内也是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这显然无法满足北京城市大发展的需要。
北京的环境质量仍然比较差。现代化世界城市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一般在30平方米以上,而目前北京不足10平方米;近年来的大气质量虽有明显改善,但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仍然超过国家标准的42%,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可以接受的区域临界值的两倍。众所周知的另一个问题是:城市空间的无限扩张,导致北京的土地供应量达到了临界点。在水源、能源、土地供应等方面已然极其紧张,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北京能够承受未来的发展之重吗?建设世界城市不同于举办一次奥运会,没有可持续的基础条件支撑,很难做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北京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政局的安定、国家的安全。由此我们必须考虑两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