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暗战,比的是拆房的速度,拓边的力度,现在又似开始比建房的高度。据报道,武汉市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暨绿地中心8日正式动工兴建,其核心部位将建一栋606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这将是仅次于迪拜塔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全球第三高楼。
近几年,中国的摩天大楼后来居上,将世界前十高楼的排名不断地重新排序,如果把在建的算进去,就目前来看,世界十大高楼,中国占据七席。
曾几何时,看着美国大片中的摩天大楼,国人仰望、羡慕,现在打败了美国的高楼,是不是扬眉吐气了,值得庆贺一番?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极言赢政建的阿房宫高得“隔离天日”,不过两千年后北京故宫的最高建筑太和殿,也不过高达35.05米,而且百分之百是全国“至高无上”的,想来赢政时代劳民伤财修建的高楼大厦也高不到哪里去。而现在中国各地争先恐后修建的“摩天”大楼才是名副其实的,606米,估计飘得低一点的云要被高层住户踩在脚下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成了现实。
武汉市开建的“世界第三”,是商业地产开发,不是政府投资。不过,政府的责任也不是能这么三言两语轻易撇清的。
对一个房地产商来说,高楼低楼,能赚最多钱的就是好楼。他热衷于建中国第几乃至世界第几的大楼,会与地方政府的喜好没有关系?经济学家说,摩天大楼是非理性的,高层建筑的建造投资和管理投资比大体是1比3,也就是说,维护费用是建造投资的3倍,超高层建筑就是一只“金元漏斗”。要让一个商人选择这样一只“漏斗”是不可能的事,唯一的解释是房地产商只管建“斗”,而地方政府负责管“漏”。资本的利益最大化与地方政府的政绩最大化是不是找到了一个最佳契合点?反正“漏”的不是自个的钱。
除了高额的维护费用,高楼也并不意味着高的经济效益。就拿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一内地第一高楼来说,据央视记者调查,由于高价策略失灵,人气惨淡,很多商户纷纷退租,面对高高在上的空置率,这座原本只租不售的大楼,正在寻觅买家。
事实上,武汉市于2008年就开始对武昌滨江商务区的建设进行规划,拟订了包括超高层甲级写字楼的计划,在地块出让前便规定“临江主要公建高度不低于600米”。一个有以靓丽建筑吸引眼球提升城市形象的需求,一个有相应的实力与技术,两者自然一拍即合。至于“爬得高、跌得重”的安全问题、供水供电的高耗能问题以及对周边居民的高楼风影响、光污染、采光遮挡,高楼应该怎样运营等估计不在考虑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