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城镇化“搁浅”案例的教训
我国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表明,如果缺少与城市化相适应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深层次的市民化就必然失去依托,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最近10多年来,各地也有不少城镇化“搁浅”的败笔。例如: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有余、稳妥不足,超越当地经济、社会综合承载力,贪大求洋盲目扩张,吸纳就业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严重滞后,造成新市民的社会保障落空;还有一些地方以城镇化之名,行廉价卖地之实,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结果换来的只是一个个产业基础脆弱、市场萧条、耕地荒芜、徒有其名的所谓“小城镇”――既失去了农村的原有风貌和一大片耕地,又违背了由工商业繁荣发达孕育城市文明的本来逻辑,成为事与愿违的“萧条化、空心化”的“新城镇”,最终必然侵害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损害政府和干部的现象。这类因违背城市化规律和经济规律而受到惩罚的教训相当深刻,政府应当引以为戒,并采取得力措施,自觉避免类似城镇化“败笔”的再发。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要领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步骤,不仅是一项国家战略,更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古今中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如此浩繁的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完成,一靠坚强正确的组织领导,二靠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三靠一支过硬的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
1、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权威领导机构
上海浦东新区的经验表明,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权威领导机构。在对一个分属不同行政区且内有多个互不隶属的经济开发区的区域进行一体化开发时,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领导机构,极易出现城乡各方主体“各唱各的调”、“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无法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合力。此外,这个统一的领导机构须有较高行政级别和较大的职权,否则很难开展工作。1992年设立的浦东新区党工委和新区管委会,均为副省级。2000年设立浦东新区政府后,也是全面比照副省级配备机构与干部编制。如此高级别的权威领导机构是确保1990年代以来浦东新区高速发展的政治基础。笔者认为,浦东新区的这一经验,对我省的“西咸一体化”和“关天经济规划区”的实质性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在成渝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协调主体是“统筹委”。200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同发展繁荣”发展战略,当年设立分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年升格设立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推进办),2007年再次升格为“统筹委”。“统筹委”设在党委,是党委政府双管机构。各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加强统筹城乡工作的领导力度。统筹城乡的实施主体是区、镇(街)政府,市有关部门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依托,进行组织协调、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从而形成上下配合、横向联动的组织推进机制。
2、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先行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科学规划,以“土地产权清晰化,户籍管理一体化,社会保障均等化”为方向,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土地和林权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区域合作机制、对口帮扶机制,尽快突破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瓶颈因素,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软环境。各级政府要制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外交流、激活城乡资源,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努力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民增收方式转变和农民实际收入提高,使城乡广大居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热心参与者、得力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
3、统筹城乡发展需有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灵活的人才培养、使用、集聚的长效机制,尤其要围绕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优化人才配置、强化人才激励。要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培养和启用一大批政治成熟、业务出色、勤奋敬业、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大业注入强大的创造活力和可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