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而部分城市管理能力滞后,曾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城市病”也开始在我国显现苗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房价飙升等,越来越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大城市机动车平均时速从过去每小时20公里左右下降到现在12公里左右。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的挑战。从社会环境经济系统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城市病”的本质就是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匹配度失衡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显形的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对威胁城市发展过程的“城市病”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较为突出的各种城市问题,完善城市系统,使得城市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首先,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通过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其次,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加强城市污染治理力度,这也是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比较有成效的做法;
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理念。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更多地强调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让公众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参与。
第四,要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不要激进的和“大跃进”式的城市化。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切身为转为市民的农民利益着想。有些地方政府打着城市化的幌子,从而掠夺农民土地,用土地绑架城市化将造成更大的城市危机。
第五,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鉴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城镇化也需要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城市化每增加1%将消耗多少资源?
1990年~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需要多消耗石油1525万吨,钢铁2551万吨以及水泥8283万吨。
我国自从1996年城市化率达到30.48%以来,1996年~2009年这10多年间城市化率年均每年提高1.24%,到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46.6%。未来1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依据我国历年城市化率及石油、水泥、粗钢消耗量现状数据,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测算,1990年~2009年这20年期间我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约需要多消耗石油1525万吨,钢铁2551万吨以及水泥8283万吨。由此可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消耗了大量能源、钢材、水泥、玻璃、化学材料。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多少污染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都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比2007年分别增长约15%和42%。
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可以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都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截至2008年,COD、氨氮、SO2的排放总量分别是1321万吨、127万吨、2321万吨,均居世界前列。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城市垃圾清运量分别为355亿吨和1.57亿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还将进一步增加。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预测,未来5年~10年,城市大气污染暴露人口(PEP)将达4亿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城镇地区。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比2007年分别增长约15%和42%。在绝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情况下,生活污水排放将会严重影响城市河流的水质和城市水生态环境,城市垃圾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置,也将严重影响地下水、土壤以及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