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镇生活污水产生量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大量建设和运行,我国城镇污泥产生量增长速度较快,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城镇污泥产生量将分别达到5339.22万吨、7462.43万吨,“十二五”、“十三五”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65%、6.93%,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较大环境问题。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转型,电子废弃物产生量也逐年增长。预测表明,2015年、2020年我国电子废弃物产生量将分别达到394.23万吨、1833.01万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电子废弃物增长将翻两番,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81%、12.56%,是固体废弃物中增长最快的污染物。
环境污染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污染的治理也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初步研究,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大约占到当年GDP的7%~8%。由于计算范围不全面,实际的损失可能要比这个数字更大;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环保投资绝对量逐年增加,但环境污染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环境治理的压力依然十分巨大。
我国城市化发展如何突出特色?
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选择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发展模式、宜居城市发展模式和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来看,资源环境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立足国情,汲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做到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在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应该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以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核心,创新发展方式,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跟风炒作,急功近利,以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
一是选择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对环境、资源问题应更为重视,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非常紧迫,建设低碳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未来实现碳减排的主要出路。
我国应该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城市根据本市实际情况走低碳城市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然而各城市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建设低碳城市绝非赶时髦、喊口号、贴标签,切勿盲目跟风炒作。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避免低碳城市建设标签化、指标化。要充分认识到,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依然是城市的重点方向,城市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需要长期努力、科学部署、系统安排、统筹规划。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以高成本为代价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通过差别化路径实现城市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是选择文化城市发展模式。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各个地区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我国目前有600多座城市,但是纵观许多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似乎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城市应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培育自己的文化内涵,力避千城一面。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许多城市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底蕴的同时,正在努力培育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提升和创造生态文化气息。另外,从创新的角度看,节能、节材、低碳、生态也应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一种文化。上海世博会已经充分展示了世界建筑的这一发展趋势。
三是选择宜居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快乐,然而现在的城市发展往往过于注重物质,过于强调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内在需求,那么城市该如何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又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加人性化,更加宜居?
环境宜居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目前中国城市来说,环境宜居性形象地说就是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睡个安稳的觉,吃上放心的庄稼,在一个良好绿色的环境中生活”。这几点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对于城市来说,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务必时刻要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城市人居GDP超过1万美元,而河流黑臭、空气污浊的城市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四是选择生态城市发展模式。以往人类建设城市主要教训之一是使城市远离了自然。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尤其是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导致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使城市环境与资源的保护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这样就导致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从而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未来的城市发展真正使人的环保需求内化为人的精神需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生态城市是理想的和最具前景的城市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