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结束的2010年,是世博之年,更是城市之年。很少有哪个时刻,像2010年这样让我们对城市发展话题如此关注,让我们能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世界城市最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成果,让我们如此期待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
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22亿,城市化率达到46.6%,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城市化已呈加速发展趋势,据预测,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2%。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变,但与其相随的还有交通拥堵、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众多令人头疼的“城市病”。如何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化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化如何发展,才能避免愈来愈严重的“城市病”?我国城市化发展如何突出特色?什么样的发展速度适合中国的城市化?这不仅是2010年留给我们的话题,更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
年终岁末之际,专家就上述城市化问题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正视发展难题,寻求解决之道,让城市更加宜居,让生活更加美好。
快速城市化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同时,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从1990年的26%快速增长到2009年46.6%,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文明的巨大提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生态严重破坏、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首先,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仍普遍存在。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然而,我国能源消耗却十分巨大,能源利用率较低,2008年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是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甚至是巴西的两倍。
还有就是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我国城市发展的“摊大饼”现象相当严重,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其次,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1999年开始,中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就已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生活源的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成为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祸首。虽然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第一次出现“拐点”,实现双下降,但目前我国水和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负荷。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空气污染问题逐渐从煤烟型转化为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型的混合型污染。城市垃圾的处理水平较低,大量垃圾未经合理、安全的处置就堆放在城市的周边地区,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还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污染。
现代城市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包围,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失衡问题严重,自然绿地减少、“城市热岛”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怎样防治日益严重的城市病?
要对城市病予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较为突出的各种城市问题,完善城市系统,使得城市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