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为何要建绿道
为群众提供低碳出行、户外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
广东最初提出建绿道的设想,主要是出于突破珠三角发展瓶颈的考虑。
珠三角是世界闻名的先进制造业地区,可是给世界留下的印象,却是先进的制造业与落后的生态环境并存的局面。现在的珠三角,面临人口、产业高度集中,土地开发强度过大的问题,人居环境迫切需要改善,群众亲近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
通过合理规划,按照“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在珠三角率先构建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一个新举措。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表示,珠三角绿道网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密切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联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低碳出行、户外运动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
广州的增城最早尝试建设绿道,他们总结出一个“以藤结瓜”的经验模式,深得游人与当地居民的喜爱: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以自行车健身绿道为“藤”,以沿线村庄为“瓜”,绿道串起风格各异的旅游休闲驿站和农家乐,铺就农民致富路。
目前,增城已建成总长100多公里的绿道,将增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竹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其中,起于增城市区,途经小楼人家景区,止于北部白水寨风景区的自行车绿道,长达60多公里。这条广州市最长的自行车绿道,串联城乡,半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曾使沿线乡村的菜心、红薯、鸡蛋等农产品脱销,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在小楼镇西境村,不少外地游客周末到这里“寻找回归自然的感觉”,带动当地农家乐的发展。村民赖锦霞说,她的农家乐菜馆曾经一个中午接待了400多位客人。这个原本人均收入1600元的小山村,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广东省有关部门预测,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能增加约30万个就业机会,带动社会消费约450亿元,实现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市郊、市郊与农村,山林、水滨等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联接,将极大地改善沿线的人居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