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系统
控制私家车的同时,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香港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四通八达的公交系统。只有在一个拥有如此方便的公交系统的城市,限购令和高昂的税费,才不会让百姓怨声载道。早在1970年代,香港通过公共交通通勤的人就超过70%,现在更是超过90%。
在香港,通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主要有公交巴士、铁路和渡轮等。根据香港政府年报,专营巴士、公共小型巴士、的士和非专营的居民巴士每日客运量占到所有公共交通总载客量的60%。而专营巴士更是全港载客量最多的陆路交通工具,每日载客量约占公共交通总载客量的34%。为保证巴士服务畅通,运输署专门划设了巴士专用行车线和错位停站,每辆公交车都只在专门的停车点停靠,不会出现十几辆公交车共用一个停车站的混乱情况。
在香港,专营巴士主要由九巴、城巴与新巴3家公司提供服务。九巴主要于九龙和新界地区提供服务,而城巴与新巴则为港岛提供巴士服务。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公共交通并不由政府负担,这些专营巴士就不是政府主导,其公司股份也不由政府持有。事实上,3家公司的幕后老板都是地产巨贾。九巴之于新鸿基,城巴、新巴之于新世界,都是港人津津乐道的地产商控制香港的事例之一。
地产商主导占据香港主要公交客流量的专营巴士,好处十分明显,公共交通得以与住宅商业所需的配套设施相吻合。黄良会说,“地产商搞交通都有目的,他们控制了巴士公司,就可以规划公共线路,从而将自己的地块地价抬上去。但在市场经济下,这一切也为社会服务了。城巴曾经从沙田开一条线到市中心,开始没人坐,公司为了引诱你,就发免费报纸、免费早餐给乘客,大家慢慢就开始坐。有竞争,服务自然也会上去。”
而政府为了监督地产商,在各巴士公司的董事会里,都会派驻两名政府代表。对于地产商来说,巴士公司只是为了自己旗下更大的生意服务,因此也乐于与政府通力合作。有些线路不能赚钱,也有一些赚得盆满钵满。
同时,政府拥有为巴士公司定价的权力。现在香港的专营巴士票价调整机制是2006年1月起实施的,巴士公司不能擅自提价,但可以向政府申请调整票价,政府也会保证他们得到合理的回报率。现行的调整制度规定,当局在评估票价时,需要考虑一揽子因素,包括自上次调整票价以来营运成本及收益变动;未来成本、收益及回报预测;巴士公司回报率;市民接受程度;服务质量和一个方程式:工资指数变动×0.5+综合消费物价指数×0.5-生产力增幅×0.5,再将提议上交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决定。整个过程会召开听证会,确保公开、透明。
总体来说,专营巴士公司的收支状况都十分良好。而且,各家公司争先恐后提供额外服务,如巴士电视、巴士免费WIFI、老人幼童优惠票价等措施以招徕顾客。
在专营巴士以外,小巴也是香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小巴本是1960年代香港社会动荡时期的产物,那时政府需要小巴来提供必要的交通,陈阮德徽女士打趣,“总不能平息骚乱后就过河拆桥”,但政府自1971年后就再没有发过小巴牌照,也就是说,小巴数量只会减少,绝不会再增多。
小巴分为“绿色”与“红色”两类,绿色专线小巴的路线、车费、车辆分配和行车时间表都由运输署规定。而红色小巴则相对自由许多,没有路线,没有行车时间表,也可以自己定车费,不过只能在某些固定范围内运营。但得益于灵活,为相对偏远的郊区人民出行提供了许多方便。而且,运输署也通过设立红色小巴停车限制、划定禁区和实施其他交通管理措施来规范管理其运作,确保不会出现混乱情况。
除此以外,其他非专营巴士如公屋小区巴士、旅游线路巴士等,也为特定地区的人们出行提供了适当的服务。同样,这些巴士如欲运营或制定票价,都必须事先知会运输署,由运输署批准后方可实施。
近年来,香港交通规划策略向轨道交通偏移。目前,香港共有9条运营的地铁线路,都由港铁(MTR)公司运营,每日载客量占公共运输总载客量的35%,已成为香港交通命脉。铁路网络全长175公里,沿途车站逾80个,日均载客约 42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