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志刚
■ 对话人物
白志刚
北京市社科院外国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市社科院“北京与世界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比较”课题组组长。
跻身世界城市,北京还有30年的差距。近期,北京市社科院将出版“2010年—2011年北京社会发展”、“北京城乡发展”两部蓝皮书,书中详细分析北京与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差距,首次用量化指标分析了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
30年的差距是如何算出来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北京市社科院“北京与世界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比较”课题组主笔世界城市相关论述。课题组组长白志刚就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公民社会等北京世界城市的未来之路,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北京和纽约等城市30年的差距通过哪几个方面测算得出的?
白志刚:对比北京和纽约等世界城市的四方面数据:经济、社会、文化、设施和环境,北京的总得分是34.02分,而世界城市的平均得分是66.96分,按这个分数差距来估计,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在30年左右,比人们普遍预想的要少一些。
结果表明,建设世界城市,北京现在的最大差距还是在经济方面,经济方面差距较大,社会方面差距明显。至于文化方面,比如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等,差距不大;设施和环境,就是城市方面,差距最小。
经济发展和总量差距最大
记者:也就是说,“经济”和“社会”是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两大“短板”,具体体现在哪里?
白志刚:“经济”主要考察了7项指标: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全市比重、证券市场交易量、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口、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国际游客人数。北京得了13.21分,而伦敦、纽约、东京的平均得分是23.5分,是相差最多的一部分。
实际上,北京与世界城市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可能比上面的得分差距还要更大些。2010世界城市GDP排名,北京排在第25位,1476亿美元。而排在第五位的巴黎,是6581亿美元。
记者:那么,北京在社会方面,“短板”表现在哪些地方?
白志刚:北京和伦敦、东京、纽约,我们比较分析了7项社会指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年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人均住宅面积、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尼系数、万辆机动车死亡人数、常住外籍居民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