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发展中国家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威胁饮用水安全,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我国也不例外,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城市水源的污染已经成为饮用水缺乏安全的罪魁祸首。
6月4日,发生在杭州建德市境内苯酚槽罐车泄漏事故就是这种缺陷酿造的苦果,约有20吨泄漏苯酚随地表水流入新安江中,造成部分水体受到污染。杭州城内出现了“抢水潮”,一时间谈“水”色变,人心惶惶。
无独有偶,几乎是同时杭州余杭区苕溪水源也惊现有机物污染,最终“元凶”锁定某违法排污的企业。
……
其实,关于饮用水的安全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我国饮水难、饮水污染已经到了威胁社会安全的境地。从几年前的松花江污染到现在的杭州余杭污染都给我们敲响了城市水安全与危机管理的警钟。屡屡发生的事故不由得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仅仅一次小小的污染就能使得我们整个城市供水几乎陷入瘫痪?如果我们要溯源的话,正是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性埋下了城市饮水安全的“隐形炸弹”。
首先,我国现行这种水资源格局与日益扩大的城市体量不匹配,这无疑已经成为城市饮用水系统安全运转的一大潜在威胁。一般情况下,城市饮用水主要有两个源头:地表水和地下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城市一般都以地下水作为居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但是在我国出现了工业发展用地下水,而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是地表水的净化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种资源紧缺,城市水源日趋紧张,同时为了过分追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现行的城市规划中严格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内的许多城市都形成了水源单一、系统脆弱的水源格局。
其次,在城市规划中对水源所在地的规划中,规划的功能性缺失,生态跟城市建设脱节。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城市集中供水需求逐年增大。然而,饮用水源所在区域的工业、生活和面源污染给水源环境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在当前整个城市格局的规划当中,对于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重视程度不够,仅仅侧重于城市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企业或其他因素缺乏合理的评估,拿几天前杭州两地的污染事件来说,如果当对涉水源地的高速公路建设或者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立项在规划之初能正确的选定位置,那么这起事故本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