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发展城市森林,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成功的做法:坚持把森林作为城市中有生命的重要基础设施,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做到规划一体化、投资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一体化;造林树种选择本地化、森林绿地配置多样化、人工管护措施近自然化;循序渐进,不搞一夜成林,不搞“运动式”推进,不搞古树大树移栽。做到城市、森林、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头并举”,生态林、产业林和城市景观林“三林共建”。这些先进理念和做法使中国城市森林建设沿着科学轨道快速发展。
武汉市采取中心城区、两个开发区与远城区分别“结对”,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在新疆阿克苏,城区形成了高低错落、各具特色的森林景观,60多万亩果林环绕着城区,当地居民高兴地说,“我们就生活在果园中。”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打造低碳城市,努力实现绿色发展。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杭州、武汉等城市,对城市进行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改造,全面提升了城市生态功能,增加了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山西省朔州市作为全国著名的煤电城市,通过实施“挖一吨煤、植一棵树”的以煤补林政策,迅速提高了森林面积。目前该市增加的城市森林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1130万吨。
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越来越严峻,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越来越强,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发展城市森林,推进“身边增绿”,帮助市民通过植树绿化来消除自己的碳足迹,实现低碳生活,也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欢迎。
全力实现“双增”目标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承诺。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实现“双增”目标,成为我国林业工作的中心任务。
为实现“双增”目标,各地积极推进城市森林建设。近几年来,各地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杭州市以大工程带动城市森林生态建设,累计投资500多亿元,相继完成了一批重点绿化工程。广州市5年投资400多亿元实施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的“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重庆市2010年新造林面积达830万亩,一年栽树相当于过去10年。大连市从2011年起连续两年每年投入100亿元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加快造林绿化。
根据对22个国家森林城市的统计,在建设城市森林活动开展的3年至5年,城市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以上,是全国同期水平的近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