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开通了。这条贯通中国三市四省,串起京沪“经济走廊”的“旷世黄金线”从开通之日起就聚焦无数目光。关于“京沪高铁”的各种争议一直充斥着各大媒体的版面。 “高铁与日本新干线的侵权之争”、“2天3事故,究竟是质量问题还是准备不足”等话题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与此同时,与高铁通车相呼应的,是其沿线城市正在开展的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在京沪高铁串联的24城当中,以高铁为卖点的16座新城已经破土,各地都寄希望于投资新城能够拉动当地经济。从表面上看,高铁的开通给沿线城市在交通上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沿线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福音。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开展的造城运动仅仅是一种盲目的热情,只从“高铁”这一个中心出发,而忽略了其城市本身的特色,所谓的“新城”也只是沦为 “为高铁而生”的牺牲品。借用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的话:“高铁经济导致大规模的造城运动让人担心。”
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崇拜“高铁效应”是眼前造城运动所面临的最大误区,从沿线火车站的建设和高铁所在区域的规划进程就可见一斑,综合分析来看,共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城缺乏科学规划,配套设施无从谈起。在高铁沿线的24座火车站当中,除北京和上海是在原有车站的基础上新增的线路以外,其余22座车站全是新建,而且均不是城市的主站,完全为高铁而生,赶工期已经成为京沪高铁沿线各车站配套设施建设中主流的声音。
第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对“高铁效应”的盲目追随,在建设过程缺乏统筹的安排,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小编就有着亲身的经历。在高铁开通首日,都市世界编辑有幸到南京南站一游,看到的却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有着“亚洲第一站”之称的南京南站,为了配合京沪高铁提前半年开通,结果开通不到10天,就出现了地砖重铺、站房漏雨、地基下沉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其余的车站也普遍存在,一切重来,对城市人力、物力、财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第三、“高铁效应”成为地价、房价飙升的新借口。新城建设成为地方政府和地产商合谋大搞房地产,依靠卖地“简单粗暴”赚钱的新手段。身处三线城市房价补涨漩涡的廊坊和沧州,再次为房价上涨找到了理由,即高铁将给两地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最为直接的,高铁概念已经早早成为两地楼市炒作的新由头。一年来,两地房价上涨超千元。
第四、高铁新城只是政府政绩工程,破坏了城市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老百姓并不买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建设正迷恋于“摊大饼”式的经营模式,管理层着眼于城市地标的建设,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就像都市世界微博有网友评论说:“高铁不仅仅是速度快,更加重了资源的非均衡配置,新城不代表任何东西,除了更多的农民被城市化。”
其实,在小编看来,高铁和新城“谁因谁果”目前来看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种新事物出现的同时,一定要冷静的去面对和分析,从自身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如何把高铁的开通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福音。如若不然,真的就如一个网友评价的那样:“很多时候,趋之若鹜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利益、发展、混乱的社会已经让我们忘了如何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