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政府参与低收入住房问题的途径可以多样化,不一定仅仅从“供方”出发生产廉租房,也可以试用“需方”出发即补贴低收入租房者、鼓励他们在社会上租房,有利于融入广大社会。
第四,以上所说仅仅是有限的美国的经验,中国可以有很多的创造,如合资建房引导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应该容许各种解决住房问题的方案进行试点,例如受到批评的小产权房、合资建房等,可以允许试点,摸索对策。如果真正把解决居住问题(不仅仅是控制房价一项)当作地方政府的重心,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涌现百花齐放的模式,然后进行优选。
二、城市结构问题
当前中国的城市问题之二是交通拥塞。城市交通不仅仅是道路问题,根源是城市结构问题。包括盲目的功能分区造成不必要的市内交通;盲目规划“大街区”堵塞了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盲目提倡所谓的“绿色城市”、布置大片中心绿地降低了中心区的开发密度;以及盲目鼓励汽车消费而导致小汽车增长过快、公共交通欠缺。
以上世纪50年代西安规划为例,在西安城市的东部建立一个电力厂,属于工业生产;中间是居住区,纺织城的主要是女工,电工城主要是男工,把家安到电工城、纺织中心回要到电工城,都是人为增加了交通。
要减少做大街区。大街区把原来可以方便行人的路都挤压出去了。现在变得是自行车走到人行道,城市中心布置大片的绿地,增加了交通时间和停留时间。真正的低碳城市需要很好的开发。老人锻炼身体,孩子去玩的城市公园要稍微密集一点,不必占多大面积,可以提高这个密度。
其次,就是发展多元的公交形式。形成由地铁、地面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公共汽车、轮渡、水运等多种方式组成的立体公交系统,控制小汽车增长。轮渡已经看成是过了时的,这个码头要取消了,其实水运中间靠轮渡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例如上海,到崇明岛的轮渡码头不要取消还是有用的。
三、城市形象做大才美,还是“小就是美”?
我们一直要说做大、做强,这个是不是最好的?21世纪前十年国内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了50%,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26%。中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而且快了一倍。芝加哥曾委托我们大学做过一个关于芝加哥的增长课题,人口只增加了4%,城市化的土地增长了25%。
一定要改变“大才是美”的理念。大广场、大绿地、景观大道等“大手笔”,是供人看的,不是供人用的。人们更多需要的是小空间,小马路,小绿地。应该力求做精,做小,而不是盲目做大,大而无当。
“做大”主要是地方政府决策者的心态,城市领导人都有责任心,想把城市建好,但是存在一种喜于求大、急于求成的心态。可以说,一个市长在任职期间急于作为的心态,往往成了城市建设错误决策的推力,也是真正有所作为的阻力。实事求是,尊重常识,尊重社会意愿,才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
四、大生态环境和小生态环境要区域平衡
2000-2010年间,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口从原来的35.57%上升到37.98%。而同期,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占比均告下降。广东成为人口第一大省,过去的人口大省河南、四川都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