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良好的愿望和结果不合?基本的有两条:一条是人往高处走的本能:一条是生态环境是否宜居。规划追求平衡发展的理念受到人性及生态环境的制约。中国未来的人口分布将是“大集中,小分散”,人口越来越向若干发达地区集中,但是在发达地区内部,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分散人口。在制定规划政策时,不能不考虑环境和人性的制约因素,及早应对,合理调配有限的资源。
结论
我们的时代是转型的时代,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套用。城市规划理论同样需要革新。只有发展21世纪的规划理论,才能建好21世纪的城市。
中国21世纪的规划理论应该从对 第一代规划理论及“现代城市= 功能主义规划加上现代建筑”模式的质疑开始。
中国幅员广阔,规划理论不可能一刀切。对于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应该有不同的规划理论。21世纪中国的规划理论可以有以下要素:
在规划理念上,把握全球趋势,不盲目接受西方理论,又尊重普世价值。
在规划目标上,强调社会发展及环境建设为主、经济发展适度。发达地区应该从追求经济、规模的做大,转向城市做精,环境做好,经济适度增长。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应该做大,但由于人口减少,不必过于强调规模做大。
在规划程序上,完善规划程序的立法,加强公众参与的执法,制约地方政府可能的“政治性规划”,克服短视盲动,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互相制约,共同参与决策。
在规划模式上,注重城市-区域的一体化,在区域内强调多核心,紧凑发展,混合使用,TOD,完善路网的“高速道路+毛细道路”的模式,建造小街区,小绿地,努力实现步行、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方式,允许多样化的住房建设模式,建设真正的宜居城市。
只有改变规划的理念,才能迈向解决城市问题的正确方向。只有实现公平的规划过程而不仅是新颖的规划设计,才能提升规划质量。只有发展21世纪的规划理论,才能建好21世纪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