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大城市到区域性特大城市,合肥将破茧成蝶完成一次蜕变。从发展角度来看,在未来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都应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逐步迈进低碳社会。因此对合肥而言,在建设未来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过程中,更需要在城市规划和运营管理等“非碳因素”上下工夫,从长计议,使城市更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尽管在通往低碳社会的道路上,有技术选择、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规划管理等多条途径,但低碳并非完全在碳,“非碳因素“也至关重要。对于合肥以及中国更多正在不断高速成长的二线城市而言,方向已明确,扬帆正当时。
解读低碳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非常明确的温室气体减排或者控制目标。从历史角度看,低碳社会是必然,我们别无选择。
对于低碳,人们在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区,对此我想强调的是,第一,低碳经济并不等于贫困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不能单纯地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行业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也就是说,并不是我们生产钢就不低碳,只要钢的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是低的,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提高碳生产力,或者说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第三,低碳也并不意味着高成本,其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不需要成本很高的技术,只是克服一些政策障碍,转变行为方式,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方向是碳生产力的竞争,换言之低碳就是竞争力。现在国外很多产品都贴上了“碳标签”,大多数国家准备征收碳关税,低碳并不一定是高成本的,但延迟行动,或将带来更大的成本损失。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低碳的前提必须是发展。中国的低碳化要通过发展来达到,因此在整个社会、城市低碳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这个度。现在有人提出“零碳”,甚至是建立“零碳城市”的口号,在我看来,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中国现在正在向工业化、城市化快速迈进,像合肥在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等高碳材料,还有大至连接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小至各类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等的增加,无一不是高碳的行为。中国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尚处于中等偏下阶段,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人均液态燃料、人均电力消费均将增加,这也是生活品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所以现实地看,满足一定目标的低碳是有可能的,但无论是已经提出的2020年发达国家的绝对减排,以及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中期目标,还是2050年全球排放量减半的长期目标,目前看来实现起来都有困难,而相对低碳的实现,是碳生产力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需要有阶段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