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特派记者张哲):第21届“世界水周”正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本届的主题是世界城市化中的水资源。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水危机问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淡水保护部主任李利锋长期从事城市水安全问题研究,并且在中国上海广东等地参与了一些水资源项目的工作。他认为,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水安全问题。“总体来说,中国城市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水危机的问题。中国600多座城市里400多个城市,都面临水危机问题,缺水的问题。这是制约中国城市发展很大的一个瓶颈。除了水量、水资源短缺,在很多城市表现出,城市水环境恶化,水质状况非常糟糕。在北方城市南方城市都有非常典型的一些例子。城市水环境,城市的水质状况确实是中国城市面临的很大问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本届“世界水周”期间,发布了题为《更大的城市,充分的水源,巨大的挑战》的报告,分析了包括上海在内的世界大都市的水资源问题。这份报告指出,应该综合考虑大都市的水安全问题。李利锋介绍说:“因为水和城市是今年‘世界水周’的主题,很多人一谈这个主题,就一下子把关注点集中在城市地区的水问题。包括上海也是,却忽视了一个更大的,对于城市水问题更大的一个背景。它还是要受到很多影响,这些影响比如说,上游来水水量多少,来水的水质状况;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咸潮倒灌,海水入侵给它带来的影响。这些都会威胁到上海未来的供水问题。解决好大城市水安全的问题,必须把大城市地区的水安全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特别是放在一个河流的流域背景下来考虑。很多世界性大城市都是在河口地区,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这是我们这次发布报告的一个核心的理念。”
水安全问题不仅包括了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还包括了应对城市洪水灾害问题。谈到北京近来不断发生的强降雨带来城市洪水问题时,李利锋说,北京历史上有很多小河、湿地等,对于雨水的排放、下渗起着很大的作用,也不易形成洪灾。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河流和湿地都被填埋,在短时间强降水的情况下就容易形成洪灾,对于现代化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国外有很多城市,他们有做这种可以下渗的处理,比如说铺的人行道砖都是可以渗水的。另外,在城市规划的过程,特别是很多的绿地带都是可以下渗的设施。我觉得北京市可以通过更好的城市规划,通过更多城市绿地下渗的设施,可以有效地做到减缓城市洪水形成的强度和概率。”
李利锋表示,在可行的情况下,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应该创造条件,恢复被填埋、覆盖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这对于保证城市水安全,防止水灾害的发生以及推动经济发展都会有很好的作用。 “恢复这种城市的河流、湖泊湿地,对于整个美化城市景观,对于带动周边的旅游产业,甚至房地产产业,都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这种经济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