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五年来的工作,540万绵阳人民同心同德,真抓实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奋起,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
五年来,最严峻的考验是抗震救灾。面对历史罕见的“5·12”特大地震,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努力,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动荡,凝结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的奇迹,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坚强奋起的答卷!
五年来,最伟大的实践是灾后重建。面对史无前例的灾后重建,我们按照“四个优先”的要求,坚持“抓重建就是抓发展”,全力推动绵阳“在恢复中提升、在重建中发展”,用两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三年重建任务。如今,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现在,绵阳已经从废墟走向新生,从重生走向跨越,从起立走向起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沧桑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
五年来,最突出的成就是快速发展。面对一系列严峻考验和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全面推进“三个加快”,全市经济从止滑提速,到巩固回升,再到高位求进,全面实现“V”形反转,成为绵阳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最欣慰的变化是民生改善。过去的五年,财政对民生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全市人民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3%,累计增加2761元,达到59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累计增加7315元,达到15516元。特别是灾后重建三年,民生项目投资达到1308亿元,占总投资的57.7%,学校、医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跨越二十年,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灾区群众住上了新房子、发展了新产业、过上了新生活。
过去的五年,我们历经了灾难与悲壮,我们书写了坚强与奋起,我们创造了新生与奇迹,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经济社会实现再生性跨越;过去的五年,必将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而载入史册,必将以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载入史册,必将以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加坚强、更加自信、更加奋进的绵阳人民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五年来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市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包括山东、辽宁、河北、河南以及达州、南充、内江、资阳等援建省市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倾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驻绵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积极投身绵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级领导、援建人员、各界朋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