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大运 深圳交通环境实现巨变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大运交通保障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获悉,大运会前深圳市交通运输委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通过实施交通设施建设、高速公路改造提升等工程,提升了城市交通环境。同步实施130条公交线路接驳轨道二期,调整线路99条优化公交线网,开通小支线巴士,推广建成463座新一代公交候车亭,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服务水平。
交通环境面貌变化巨大
大运会前,丹平快速路一期、北环大道改造、水观高速扩建、梅观高速南段改造等一批工程陆续竣工通车,全市打通断头路24条,梧桐山隧道收费站和深莞边界、深惠边界8个收费站取消收费,市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机荷高速等8条、总长183公里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共种植乔木20万棵、灌木40万棵,完成绿化改造面积约596.6万平方米。全市11条高速公路47个收费站点的景观提升也在大运前全部完成。机荷高速等5条、总长120公里的高速公路路灯照明工程共铺设电缆415公里,安装变电柜64台、灯具7141盏、灯杆3507根,改变了深圳高速公路“有路无灯”的历史。
市交通运输委还组织实施交通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共粉刷立交桥、人行天桥、隔音屏等交通设施169处,面积达130万平方米,翻新路面及人行道82段,面积达50万平方米;开展了道路标志、标线、标牌、护栏的国际标准化整治行动,完成了175条道路的整治工作,纠正主要道路的英文错误标志牌2378块,拆除非法或者不规范设置的非道路标志3562块,城市交通环境明显提升。全面加大非法营运整治力度,共开展行动17662次,出动执法人员367483人次,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667075宗,查扣非法营运黑车4065辆,查处违规上路载人载物摩托车、电单车119198辆,交通秩序明显优化。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升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认真践行“民生大运”理念,在切实抓好赛事专用交通保障的同时,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服务水平。今年1—7月,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787万人次,同比增长19.56%;深圳轨道二期工程开通以后,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达880万人次;大运期间,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达到创纪录的930万人次。
总长178公里的轨道交通二期5条线路全面开通,同步实施130条公交接驳线路,目前589条既有线路均可在100米范围内实现与轨道站点的接驳,全市69%的建成区可直达轨道站点,初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的一体化公交体系。实施“四站”提升工程,对全市9297个公交中途站全面梳理、核定信息,实行“四定”包干管理,全面开展站架改造、站亭美化、站牌更新。加快推进新一代公交候车亭建设,在深南大道、华强北、大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区域道路建成了463座新一代公交候车亭。深入实施公交线网规划,新规划、调整线路99条,新增及更新3493辆公交运力,增设160公里公交专用道,在福永开通了“小支线巴士”试点线路。
为加强赛事公共交通保障,开通了77条大运公交专线,在全市30个重要公交站点和26处场馆群现场值守调度,为2.6万多名赛事志愿者、5万名城市志愿者、当日观赛观众及大运注册工作人员提供免费公交地铁服务。
深圳市交委负责人解读“大运交通保障经验”:
“必将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宝贵财富”
大运会已圆满落幕,大运交通保障队伍是否也该“功成身退”?对此,深圳市交通运输委负责人表示,大运交通保障服务虽然结束,但其为城市整体交通管理带来的提升才刚刚开始。“大运交通保障既是服务大运会,更是提升城市整体交通管理水平的一次大练兵。大运交通保障经验将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宝贵财富!”
培育了完善的城市应急交通体系
“城市正常运转,交通是基础。正因为如此,作为交通主管部门,我们不能只满足市民出行需求,而应该站在全市的高度来看问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委负责人介绍,大运交通保障给了交通运输部门一次在全市范围进行交通组织的演练机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育了一套完善的城市应急交通体系。
深圳是国内最有影响力城市之一,每年都有不少大型活动在这里举办,比如高交会、物博会等,大量国内外来宾短时间内聚集深圳,这就对深圳的交通运输组织能力提出了考验。另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可能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比如不久前的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韩国首尔大火,莫斯科地铁爆炸等。这些大型活动和突发事件,最首要的任务是人员疏散。“这次大运交通保障不仅让我们创造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运作模式,也锻炼了队伍,储备了应急运力,这套指挥调度体系和保障队伍,今后随时可以搬来应用,成为一套完善的城市应急交通体系。”
此外,大运交通保障还将为今后的春运带来新的运作经验。深圳每年春运人数达900万人次左右,此次大运交通保障在运力集结、场站储备、智能化调度与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高效模式。“我们会把这套经验应用到明年的春运,可以肯定地说,明年春运组织一定会比往年有极大提升。”
锤炼了善于协作乐于奉献的交通队伍
“这次大运交通保障是依托所有普通的交通运输人员完成的,他们表现出的团结协作,以及任劳任怨、恪守职责、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城市交通队伍勇敢善战的保证,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财富!”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大运交通保障,他看到了很多让人感动的人性光辉,也对全市的交通队伍更加充满信心。
对于大运会的整体运作来说,交通保障是联系上下游的核心环节,上游是城市安保、抵离接待、赛事指挥、媒体中心等部门的指令,下游是向各交通运输供应商、公交企业的任务分解,而与此同时,深圳市交通运输委交通服务总调度中心下面,还下设了7个调度分中心、6个交通服务团队、44个场馆交通经理团队、47个非竞赛交通服务场所调度点等。面对这些繁多的指令与执行,快速反应能力与部门协同能力非常关键。“整个大运会下来,我们交通人的协调沟通能力与协同作战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高,这对今后交通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另一方面,这次大运交通保障团队每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敬业、细心和专业,也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服务面貌,重塑交通运输队伍形象。“这十多个日日夜夜,我听到、看到了大量的感人事例。有利用业余时间自己悄悄去做义工的机关公务员,有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晕倒在岗位上的调度员,有为了一个承诺连续9个小时等人的司机……他们都是我们交通队伍里最普通的员工。他们表现出来的家园意识和奉献精神,将影响到整个队伍,带动更多人。”
开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的新局面
针对此次大运会保障点多、分散、线长、面广等特点,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调度系统的特点,利用GPS先进定位及跟踪技术,结合短信、3G技术,与开发单位共同研发出一套含有车辆运行计划编制,自动调度、车辆运行及线路监控、T3类贵宾车辆预订、赛事变更响应、短信任务通知、实时信息查询发布、决策统计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闭环智能调度系统。
“智能总调度中心设在市交通运输委大楼,但整个赛事期间,总调中心都比较安静,说明整套系统运行正常,基本没有出现问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委负责人介绍,智能调度系统连接着7个车辆调度分中心、100余个场馆酒店末端调度点,近万人的队伍,5000余辆车。每天数千次的出车任务,都通过这个系统进行调度,要确保每天的运行正常有序可控,其对精准和快速的要求不言而喻。
“这套大运会交通智能调度系统今后将广泛应用到日常管理上,开创我市智能化交通管理的新局面。”该负责人表示,智能系统首先将整合全市的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运的GPS平台,将全市交通运力的相关数据和运行监控都逐步接入统一的智能管理系统。同时,对大运会前新投放的2011辆新能源车进行全面的监测,对其运行、充电站、事故率、使用效果等进行记录,建立一套新能源车的基础数据,为我国今后开发利用新能源车积累第一手资料。此外,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将全面录入管理,今后深圳市所有道路交通设施的维护管养,将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快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