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威海市蔄山模式被业界誉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记者观察:在复杂的城镇化博弈中,“新模式”是否能有效避免“圈地运动”?
中广网北京10月19日消息(记者唐明)据经济之声报道,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镇化进程中各地普遍出现的“圈地运动”,昨天(19日)在北京召开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暨蔄山模式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上,蔄山模式被业界专家誉为“城镇化发展新模式”,但蔄山镇政府却表示,资金紧缺正制约着这一新模式的推进与突破。
所谓“蔄山模式”,其实就是把农村综合整治作为突破口,以工业新区拉动城镇化建设。但众所周知,现在有个别地方以推进城乡土地统筹为突破口,通过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城镇化“变味”成了大拆大建和圈占土地运动,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对这一问题一度非常忧虑:
韩俊:现在很多地方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土地,如果中国每一个城市发展都遇到土地瓶颈,都要去要求农民把土地整理出来给我发展城市,这肯定要出很大的偏差,要冒很大的政策风险。
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蔄山镇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蔄山镇党委书记牛书华告诉记者,他们以公示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牛书华:我们这块对土地征收都是要公示的,谁的土地就是谁的土地,公示完都要兑现给老百姓,对旧村改造,我们采取民主的方式来解决。
但牛书华不是没有烦恼和困惑,蔄山模式要想真的解决土地问题,缺钱是镇里遇到的最大瓶颈。
牛书华:新农村建设预见的困难很多,但在基层最主要的还是财力不足,农村现在资金十分不足,现在我们对老百姓又不收钱,以往是农村统筹,老百姓对统筹现在是不认可。
记者了解到,威海市筹划利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将蔄山镇的各村进行集中化,可以想象,没有“资金”这座桥梁,蔄山镇的梦想与现实距离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