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冲击令不少学者担心。据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介绍,上海现存的历史建筑已锐减至632处,与多达1万处的伦敦相差甚远。为此,专家呼吁,加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刻不容缓。
城市化与传统文化并不矛盾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传统文化会阻碍城市化,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就必须摧毁“旧的文化”。“这正是长期以来地方传统文化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深有感慨地说。何一民认为:“城市化和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是不恰当的,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应建立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上,因此,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传承和保护。”他还认为,城市化虽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国家的城市化都应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也一样。今天的城市化更需要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传统文化应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传统文化面临的解构和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在文化理念和价值判断上出现的严重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告诉记者,在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与诱导下,国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很多地方把包含传统文化的建筑看做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毫不怜惜地拆除和丢弃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重建人们对优秀民族文化基本的判断力和日常化的亲和感,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阮仪三说:“人们对城市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乏一种正确的理念,优秀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发展城市化不能丢掉传统文化。”
“现代中国人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太少,尤其是青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对此表示担忧。何星亮建议,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保持地方文化特色至关重要
因地域和民族的特性,我国传统文化呈现“一体多元化”风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遗憾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方的历史风貌惨遭破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多是些所谓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一些城镇、村庄甚至都变成了“同一张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长期从事国家历史名城保护工作的阮仪三对此感到无奈,他说:“这是我们的一大悲哀。”针对风景名胜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何星亮认为,著名文化与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的各类旅游设施应与当地民族文化相协调,使内外景观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据了解,在韩国,为了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防止“西化”,政府除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民族文化振兴政策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保护传统文化和古村落,并对那些掌握传统工艺的艺人进行专项补贴,鼓励他们开发、继承传统工艺。欧洲主要国家也是如此,如英国、法国,虽同属西方文化,但它们均努力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何星亮认为,在保持本国传统文化特色方面,我国应向这些国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