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的概念,最初是由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P194)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将此总结为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文化上的自觉是必不可少的。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依我们的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应该是指拥有和传承着一种文化的民族和社区或者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能冷静地看到自己文化的利弊,学习异文化的长处优点,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懂得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此外,要能够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的真正价值,这样才会珍惜它,爱护它,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保护它,发展它。如果没有这种文化的自觉,文化毁灭在自己的手上了,可能还不会意识到。在当今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出路应是在“文化自觉”的建构方式下,既创建符合民族现实生活环境和民族特点的发展目标及发展道路,又在新的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不断阐释与建构、传承自己特有的文化。然而,在很多地方,少数民族却对其传统文化做出了很多的改变,比如,在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实际上歌舞形式往往和宗教仪式是不可割裂的。但是可能某些地方为了所谓的政治上的正确性,强行把这种表演形式和宗教内涵割裂开来,然后把表演形式当作是一种歌舞形式予以保存下来,把宗教的一部分放弃掉,然后只留下了一个舞蹈的形式。在西南、华南这种现象是非常之多的。这样做的后果,冯骥才先生曾尖锐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后代将找不到城市的根脉,找不到自我的历史与文化地凭借。当他们知道这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是我们亲手把一个个沉甸甸的、深厚的城市生命,变成亮闪闪的失忆者,一定会斥骂我们这一代人的物质与愚蠢。”[6]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当代城市建设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因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而导致的“破坏性建设的文化灾难”。
参考文献:
[1]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吴永保.城市现代化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0,(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文化、创新与市场·序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J].新华文摘,2007,(7).
作者简介:林庆(1972-),女,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李旭(1972-),男,云南教育出版社编辑。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昆明65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