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历史的标本,也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时代特征。面对“千城一面”的现代城市病,专家学者们开出了在创新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药方”———
在昨天举行的首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苏州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古建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和现状,探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走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之路,几十位专家学者出奇地步调一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传统建筑面临的危机之深前所未有。如何实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如何促进传统建筑的发展与创新?昨天,记者采访了与会的专家学者,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保护传统建筑就是保护历史
关键词:特色文化三条路径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苏州的商品住宅不断扩容,但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所占的份额却还不足1%。”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建华不无担忧地说,这种情况如不能得到有效缓解,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西式建筑充斥现代化城市,“千城一面”的缺憾将愈加明显。
史建华并非杞人忧天,振臂一呼众者应所带来的信心,也给了他接手蒯祥园、创办苏州传统建筑展示馆、承办首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苏州论坛的底气。
“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地在保护中创新和发展,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姚兵说,传统建筑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标本,欣赏中国的传统建筑就好比翻开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建筑文化的命脉,是保持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传统建筑保护面临的困难重重。
在这方面,苏州所取得的成绩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能生活在苏州这样一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一体的人间天堂,不失为一种幸福。”姚兵说,苏州的城市发展,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在对古城古镇和古建筑的保护上,更是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的创新之路,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长期从事古城保护调研的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书记、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周云认为,苏州古城古建的保护经验可以归结为三条路径:一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并存;二是苏州古城古建筑整体性与多样化特色分区保护并存;三是苏州古城以及和整个城市再发展过程当中的动态与静态保护并存。
“基于这三种并存的保护思路,以此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协调。”周云说,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苏州在实现城市建设速度化和城市环境宜居化的同时,也使得苏州古城得到了有效的“松动”,古建筑也得到了较为全面完整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