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庆良强调,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中,要坚定不移地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路。一要突出环保政策引导作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从源头控制污染。从严从紧强化规划环评,坚持以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基本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实现环境管理从微观到宏观、从末端到源头、从点源到区域的全面覆盖。要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高端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充分发挥差别电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机制在淘汰落后产能中的作用,对高能耗、高污染、高耗资行业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快淘汰污染严重企业的步伐。加大“退二进三”力度,扩大“退二进三”范围,制定产业退出和准入的指导意见以及具体分类管理目录。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加快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实施低碳产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低碳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建设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启动创建一批低碳城市综合体、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二要突出执法监督铁腕手段,大力加强民生环保建设。各级环保部门要敢于做“恶人”,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深入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开展大气环境专项执法整治,将PM2.5等指标监测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噪声、油烟、扬尘、尾气、光污染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放射源及射线装置的监督管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加强环境风险防范管理。完善环境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加强污染源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环境高风险物资的生产、存储、运输、使用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环境风险评估、环境污染突发事故预防和处置水平。开展“环保信访进万家”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合理的环境诉求。三要突出花城绿城水城特点,大力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要以水资源保护、绿地扩展和花城建设为重点,以区(县级市)为主体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示范区建设,打响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城市品牌。完善以绿道网、生态景观带为重点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彰显岭南园林特色,提升广州“花城”和“绿城”魅力。继续加强河涌综合整治,大力推进东濠涌二期和白云山南门广场、荔枝湾涌三期工程建设,打造珠江、增江、流溪河、滨海岸线景观,加快湖泊、沙滩泳场等项目建设,构建水清岸绿、碧水环绕的城市生态水网体系,建设“生态水城”。加快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建设,整合万亩果园、海珠湖、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琶洲地区、黄埔古村等功能区,充分利用园、林、湖、涌、江、城等优势资源,大力推进海珠生态城开发建设,高标准打造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城市示范区和建设花城水城绿城样板区。四要突出城乡环保管理服务一体化,大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保护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重金属等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村镇规划整治,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评选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设施向农村延伸,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环保监管向农村覆盖,增强农村污染防治能力。改革财政资金安排制度,对整治污染有成效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对达到生态示范村镇标准的实行“以奖代补”。
万庆良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政治领导力和工作执行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树立“上要对得起祖宗,下要对得起子孙”的责任意识,把环境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把环境保护工作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岗、到人、到具体环节。增加环保目标在评价和考核中的权重,强化环境保护问责制。要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境保护工作队伍,培养一批环保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做到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积极建设区域绿色金融中心,加大推进绿色信贷力度,利用市场手段配置和使用环境容量资源。加强环保关键技术攻关,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环境保护能力。进一步完善环保政策法规体系。要整合环保工作力量。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协调,共同支持和推进环保工作,加强与社区、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沟通,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让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深入人心,使保护环境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
据市环保部门介绍,2月29日,国家环保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同时环保部发布了与这个标准配套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广州市环保局将按照国家及省的部署,提前于3月8日通过广州环境保护网和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网站及时向公众发布PM2.5监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