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21世纪》:东北地区的资源城市转型被认为取得了积极进展,解决了一些民生和历史遗留问题,“十二五”期间这方面还需要怎样推进?接下来该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金凤君: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编制《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民生进一步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我认为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还是“十二五”的重点,这已经不只是东北的问题了,而是全国性的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型改造是从东北走向了全国。从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先是解决问题,然后推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大转变。
它的目标是推进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变,不能一直挖煤、采矿,还要有城市功能的提升、民生的改善等。“十二五”,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得继续支持。
另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我国矿产资源消费正处于旺盛时期,未来10到20年仍将保持这一态势。全面开展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将是国家的长期重点,而资源型城市是主要载体。
从长远来看,建立规范、约束和引导所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一个大方向。
《21世纪》:现在东北传统产业如重化工产业的路径依赖,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也是全国性的话题,将来东北如何在产业体系上进行调整改造,从而达成生态安全保障目标?
金凤君:我觉得必须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两方面入手。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条:一是严格控制重化工产业的布局;二是从经济效益、社会成本和环境代价三方面统筹考虑,制定相应的调控战略和措施,促进重化工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四是加强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五是加强工程防控能力建设。
《21世纪》: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不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中并未涉及太多投资拉动的层面,未来东北地区的增长动力何在?
金凤君:我提了一个叫新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这样一个发展模式,不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具体来说,发展服务业、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基础建设等,以此拉动经济的发展,拉动服务业的发展。
区域协作:城市间分工合作需重构或优化
《21世纪》:区域合作是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话题,您如何评价目前区域合作现状?
金凤君:东北在区域合作方面任重道远,不仅仅是三省一区合作的机制和路径没有搞明白,即使城市间有机的分工合作也需要重构或优化。
比如怎样发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的引领作用,在产业的布局和国家政策的指引方面都没有很好的合作模式,虽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认同感。
另外,内蒙古的能源和东三省怎样合作,虽然有政策,但是都是零零散散的,缺乏整体框架的设计。这其中也非常的复杂,你认为合理,但是地方的领导并不这样认为。全国都是这样,东北还不是最严重的。
《21世纪》:东北地区的区域战略问题,现在看到的只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势头较猛,而哈大齐、长吉图、东北东部经济带等战略动力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会给东北新布局哪些区域战略?
金凤君:现在在东北选择的区域是历史上先发展的一些区域,是目前引领型的区域,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国家已经赋予了这些区域基本职能、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我认为这些地域发展起来是能够带动东北地区的“健康发展”的,但不能说是“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东北也就是140多万平方公里,有这么几个经济带就够了,再建多也没必要。未来的重点就是要设计好政策,继续把这些区域的政策细化,让它们有更大的活力,然后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而不是今天划一个地区发展,然后明天再划一个区域发展,这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