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近日获国务院批复,提出“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在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一系列振兴目标。
不过,对于集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城市转型及民生问题等各种复杂矛盾于一体的东北地区来说,未来五年如何实现振兴,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该区域的发展道路,仍然面临挑战。
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中科院地理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金凤君,他曾以技术负责人身份参与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编制。此次《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他亦做了整体规划思路研究,并且参与了该规划的评审。
东北振兴:任重道远
《21世纪》:现在距《东北地区振兴规划》颁布已经过去五年了。回顾一下东北地区“十一五”的发展,这五解决了哪些问题?在下一个五年又该面对哪些问题?
金凤君:2003年国家出台了东北振兴战略,2005年当时的东北办决定编制《东北振兴规划》,这一规划于2007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并发布实施。
当时规划提的非常明确,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现在看有些地方还任重而道远,十五年都不一定解决问题。
这五年做了哪些事,我认为,首先在促进发展的社会面貌和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扭转了有着巨大失落感的社会氛围,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在推进改革开放、解决民生问题、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城市的面貌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最后归结为一点,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21世纪》:当时东北问题很严峻,现在是不是都解决了呢?
金凤君:如果我来总结一下东北目前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竞争力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产业比如原材料、石化、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而新兴产业的扩大与创新能力的培育还不行。而且东北在发展的环境、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的能力上不是很突出。
第二个问题就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的难度非常大,东北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非常普遍。
第三,东北的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东北粮食是全国粮食安全稳定的基石,但是稳定的基石必须有前提,那就是得有投入,技术、基础设施、科技的投入等,这些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四个问题,就是城市综合改造的难题,包括资源型城市,像白山、抚顺、阜新等;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尤其二三线工业特色非常突出的城市,像瓦房店、葫芦岛、齐齐哈尔、佳木斯等。这些城市的改造问题都非常突出,而主要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落后。
还有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东北这几年大力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归根结底就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城市化快速的扩张,大气环境、水环境等都需要引起重视。
东北地区现在站在新的起点上,但是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还需要花大力气,用心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东北地区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