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要先有灵魂
人民网:怎么来看待目前国内的很多城市面临“千城一面”的这种窘境?
杨天举:中国的规划体系在管理上存在误区,误区在哪?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做规划再建新区,这样一来,城市规划就没有魂了。
中国的城市规划师的水平世界领先,从来没有一个外国的规划师,可以像中国的规划师一样,操刀这么多的案例,因此即使是国内的年轻规划师也要比国外大牌规划师的机会多得多。他们的产品做出来之后,也特别漂亮,但实施起来就会遇到问题。
而泛华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新区建设首先要大力研究战略和产业体系,我们的做法是,按照战略定位、区域定位、区域功能,研究产业体系,主导产业、核心产业、辅助产业的顺序,把产业体系研究透彻,把这个新区的功能、使命、定位研究清楚,再让城市规划介入,这就相当于给城市规划开出“药方”,赋予其准确的空间规划功能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
人民网:新区建设有个问题,如果把内涵比作城市的老城区,外延比作城市新区,在国内很多城市,很多人在老城上班,在新区住,二者交互性和关联性太弱,造成所谓的“睡城”,怎么解决?
杨天举: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不同地区具体情况不一样,有些地方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允许。以兰州为例,它处在河谷地区,城市连接过于狭长,只能另辟新区;而比如说天津滨海新区,它是要大力发展临港经济;还有像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区,尽管建设得很漂亮,但它离鄂尔多斯老城区有30多公里,没有产业支撑就形成了现在的“鬼城”现象。
所以,新区建设一定要实现“产城一体化”。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第三产业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只有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才能带来土地价值的提升,才能形成刚性需求,这时候的房地产市场才没有泡沫,所以我们提出了“产城相融”的城市发展模式。
一张蓝图画到底
人民网:中国的城市规划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杨天举:中国最大的不可持续就是体制的不可持续。建设部门搞的城市规划,二十年一调整,发改委搞的国民经济规划,五年一调整,国土部门搞的土地规划,十五年一调整,这就造成国内的法定、刚性规划被完全分解到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自成体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规划的“魂”串起来,形成系统规划,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
书记、市长等一把手领导最关心的是整个地区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如果把一个城市比作一个企业,书记就相当于企业的董事长,如果董事长都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那么员工就更没有愿景,没有方向了,更没有精神支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