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一面,“仿古”之风不可长

仿民国风格修建的武汉楚河汉街 CFP

山西平遥古城被看做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

2009年春天,京郊延庆、怀柔等地的长城段开始修缮。此次大规模修缮本着最地道的方法,修旧如旧,每天由工人牵着骡马驮着上百斤石料经过陡峭的绝壁。砌城砖也以白灰为主,不掺杂现代工艺手法,确保修缮后的风格与原有长城相统一。CFP
近年来,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大吹“复古风”,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究竟是为了追求历史沧桑感,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还是为了商业开发等功利意图,通过改头换面把城市推向影视化、布景化的虚拟氛围之中?
外观很“古”感 内在欠丰满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文化立市风潮渐起,以及政府财政调控能力的增强等,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仿古建设和规划项目。
“假古董比真古董好看、便宜、省钱,制造一个假古董还不会被求全责备,仿古建筑也是如此。”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如此评析时下建筑的仿古之风,“与其大费周折地保护旧有文物古迹,又无法随心所欲地利用,使其带来明显的效益,不如拆除那些不完美、有些破旧、年代不很久远的历史建筑,本着适宜现代生活或旅游开发的原则建造各类赏心悦目的‘假古街’或‘仿古城’等。”
眼下的仿古街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介绍,仿古建筑分很多种,好的一种是按照传统工艺精心建设的仿古建筑,“活儿很细,可视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大多数仿古则只有外在的模样,工艺上却不花工夫,粗制滥造;“最要不得的一种是把真的拆了,再做个假的,旧有建筑的历史信息、文化符号被清除得一干二净。”张杰指出。
据悉,目前国内的仿古建筑基本仍停留在具象的模仿上,简单地将古建筑元素附加于现代建筑形式之上。无奈的是,很多仿古建筑都是以牺牲原生态历史文化为代价的。
张松认为,“复古”、“创古”不仅混淆了文物真迹与文化赝品间的界线,而且多数的仿古建筑、人造景观都是以模仿或杜撰传统建筑形式建设的,加之建造周期有限、工艺技术失传等原因,“假古董”建筑远没有真文物古迹所具备的品质、细节。
据了解,最能代表首都建筑风格的北京四合院在旧时没有任意两个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为每一个四合院的生成都有其独特性,承载了包括家庭习惯、工匠意图、人文传统等多重历史信息。“而现在的四合院几乎一模一样,仿佛一条生产线上下来,与建筑传统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