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不是把老乡的地强行拿过来盖上豪宅,城市化是改善人口结构,让原来处在低收入当中的广大人口转成高收入,创造下一个经济时代发展速度
编者按:
5月26日,在“2012(第四届)大连·中国经济论坛”上,围绕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等内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周其仁观点摘录。
周其仁:
谢谢论坛的邀请,我发言的题目是“寻找新动力,发现新机会。”要理解这个新的动力和新的机会,我们要对现有的经济格局和现有经济格局的动力和机会做一点讨论。
现有的经济格局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一个世界,两个海平面”。高的“海平面”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较低的“海平面”,这两个“海平面”从互相很少来往,变成开放和全方位的来往,这件事情中国是领头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差甚远的经济体开始有了来往,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一个变化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商业模式,大量的向新兴市场国家投入,这也是中国开放的时候预想到的一个变化,因为当时中国决心开放就是看到我们的底子薄,如果我们不开放,完全靠自己,经济增长会非常慢。但是开放以后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变化,是原来没有想到的,就是低海平面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有大量的产出品向发达国家输出,中国很快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这样的资本、技术和产品对流,释放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潜能,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中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为全球第二位,人均收入水平从开放初期差不多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上升到差不多20%。这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的大发展时代,这也是我们过去的这个时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和最伟大的机会。
这种增长也带来了很多不平衡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全球的贸易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美国这个当代最强大的工业国从1994年以后,贸易就开始出现逆差,最高的年份逆差占第一大经济体的7%—8%;中国的顺差节节升高,最高的年份占中国GDP的12%,这对全球的经济平衡带来了挑战。
所以IMF总裁在2005年就提出了全球失衡的看法,他们担心一些国家累积巨额的顺差,一些国家有那么多的逆差,会导致全球贸易方面发生重大问题。这里面要理解,中国是农业为主的国家,我们以前是10亿人口,(其中有)8亿农民,迅速变成有众多制造产业发展、众多制造产品出口的国家。一般人认为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很便宜,因为根据2002年美国一个经济小组的调查,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小时工资美国是21.11美元,中国是64美分,平均算下来,相当于美国制造业工人人工成本的3%,所以认为中国是靠廉价劳动力取得经济时代成就的看法非常流行。
我对这种看法一直有异议。因为如果再往前看,从2002年再往前推10年、20年,中国工人的工资更低,农民的收入更低,技术人员的工资也不高,但那时候没有什么中国产品出口。我认为仅仅用廉价劳动力理解中国上一个发展阶段的优势、动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出口优势我认为是综合的成本优势。我们的人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所以我们的要素价格长期非常低,这也是另外一种表达。收入低就是成本低,但是光靠这个因素不能成就世界工厂,中国能把要素组织成产品要经过一套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人很便宜,但是我们的体制很贵,贵到很多事情不能做、不能想,是改革开放把这个制度运行的成本,把经济组织的成本显著降低了,这个低成本加上要素的低成本,经济就开始发力。
当然还要加上一个因素,就是中国人肯学习。中国人是肯学习的,我们为教育、为技能再度学习,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最后提高了中国的人力资本,而开放又降低了学习世界最先进经验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