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原有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中,运行多年并已经对未来发展出现制约和阻碍的部分,要以“能利旧的利旧,不能利旧的淘汰”的原则加以利用,并彻底贯彻以长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目前,云计算中心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落实项,理念的贯彻执行已经出现了严重偏离,导致当下政府主导的云计算资源严重过剩,恶性的地方政府竞争让政府倡导的云服务缺乏足够的应用支撑,没有带来期望的效果,产生了大量的资源闲置和实质性浪费。
观点二:智慧城市是相对概念,是渐进而长期的过程
“智慧城市”不是个绝对概念,而是个相对概念。它没有终点,只有比之前更智慧。相对二三线城市而言,目前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已经比较智慧了,但相对北上广深,纽约、东京、首尔是否是我们学习的智慧典范呢?“smart city”概念本质含义就是“使城市更智慧”,该概念本身包含着城市智慧的相对性和渐进而长期的过程性。我们智慧城市规划者和从业者要深刻领悟这一点,才不至于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盲目和冒进,才能真正从智慧的细微之处着眼,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实现更加智慧的城市。
观点三:智慧城市效果重在民生
智慧城市组成中既包含智慧民生,又包含智慧政府管理。智慧政府管理作为信息化政务手段以提高政府的整体监管和处置水平外,民众很难从中直接获益,因此,这种应用过多将不利于智慧城市效果的宣传和推广。而智慧民生应用则更能让民众感受到并获得实惠,更利于宣传和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主要取决与民众的评价,这种评价在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观念进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智慧民生应用侧重点会根据城市的具体特征有所不同,如北京作为首都,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提供流量查询,实现路线引导,让民众做到出门前就能订到停车位并选择好合适的行车路线,能让百姓具有良好的出行体验。其他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侧重点。
观点四: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
有专家提出,智慧城市是一种国家策略。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智慧城市中必然存在关系国家战略和重大民生的基础项目,前期投入巨大,企业在没有盈利预期的情况下,必不敢贸然投资,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并保障这些基础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除了这些重大的关系国家战略的项目外,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更侧重在规划和引导,而不是建设和运营,毕竟这不是政府的强项,而且还有与企业争利的嫌疑。
大部分的智慧城市项目,可持续投入和发展的前提必然是引入市场机制。我们可以先从关系民生并有实际应用效果的项目中选择部分推广效果好的,先期引入市场化运作。如智能车位联网及引导系统可以采用政府授权,引入商业化公司运营、并与停车场进行利益分成。如智慧物流系统中,政府通过引导并鼓励公共配送的物流公司,解决各物流公司的盲区或低效区,北京探索智慧物流的“城市100”共同配送体系就是很好的模式,它在解决城市“最后100米”公共配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观点五:智慧城市发展重点在于激活民间投资热情
“智慧城市”所包含的系统较多,总体投资巨大。对于政府来讲,引入巨大的民间资金才是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发展之道。因此,政府在一些运营政策上要具有一定的优惠条件,适当降低企业进入智慧城市相关领域投资门槛,提高民间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热情。
观点六: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在如何降低内部消耗,提高运行效率,创造安逸生活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智慧体,一定是一个无限趋于最优配置的整体,因为智慧体具有趋利避害的特性,以确保其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最优的效果。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是依托科技手段和先进理念,降低城市各类消耗、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为企业和居民创造更加舒适安详人性的城市生活环境。
观点七: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可度量的硬性约束指标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效果的考核依据,制定有效的、可度量、可执行的硬性约束指标十分必要。智慧城市不同建设时期,考核指标会有所侧重。初期考核以基础建设为主,主要考察网络带宽、无线城市覆盖、信息化系统建设等,另外,数字城市建设规划中未完成的部分,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仍然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中期和后期考核将更侧重于智慧效果的显现。
当前的智慧城市规划中,十分缺乏有效的考核指标,配套的评估体系也不完整,这些都是下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
观点八:鼓励基础条件好的城市先试先行
“智慧城市”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将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它的发扬光大在未来,而不是现在。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基于“智慧”理念,充分创新并实践,为未来探索模式,积累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点和示范对于探索智慧城市的出路有益无害。在没有探索好“智慧城市”相关工程的建设模式、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前,建议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相关应用建设项目的小范围试点,试点取得效果后,逐渐推广扩大范围。中国的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经验验证了这点的正确性。一定要摒弃先出标准规范再建设的思想,因为这将成为无形的障碍,不利于“智慧城市”创新点的大胆尝试。当示范试点小有规模,标准规范自然应运而生。
试点选择很有学问,不同城市的优势不同,基于优势部分的硬件基础设施、先进理念和思想的探索首先从这些城市开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首当其冲。可以适当加快探索各种智慧创新应用的步伐,在探索成功后,逐步向二线三线城市推广。一些基础设施较好的小城市也可加入试点行列,它们的优势是规模小,壁垒少,投资少,见效快。试点探索的最大好处就是避免一窝蜂,让智慧城市的投资更加有的放矢,更有利于资金的使用和建设成效的显现。
“智慧城市”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依照科学规律去践行,必将逐步构建一个美好的智慧城市。因此,必须本着从理念和思想上统一、从构思和规划上开始、从考核和评估中导引、从实施和运营上践行和从总结和实践中修正的原则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