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社区隔离与群体意识。不同类型社区产生了不同的社区亚文化,在这里地位、经济收入、工作方式差不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有自己的交往方式,有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比较极端的是一种富人区和低收入群体聚集的一些低端社区。比如北京的外来人口,前几年出现了浙江村、安徽村、河南村,这些外来人口聚集的区域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行为规则。但如果在规划上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不同的社区之间会有疏远、有隔离。
第五,城市空间开放度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之间的联系。在城市化中,大的空间、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之间交流交往的空间相对比较开放,但是社区内部由于住宅的密集化、高层化、封闭化,居民之间的交往反而比较少了,这是两个不同的趋势。在村转居的居民里面,因为公共空间、公共场所的缺失,所以人们的交流更加困难。对于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有人感到不适应,所以一方面是公共空间、公共场所的匮乏。另外一方面,一些农民还保持着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比方说大声喧哗,对公共环境不爱护。实际上两些都不利于社区居民公共空间的建立和公共生活的推进。
第六,社会结构变迁与和谐城市建设。在城市空间开放度的不断变化中,地理空间带来的是社会阶层的变化,这个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和谐问题。空间占用的不平等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分层,既不利于低收入阶层的发展,也不利于弱势群体良好的发展资源和机会。社区配套不完善,不利于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建立,也不利于新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的重视,在城市规定、建设和发展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