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聚,城市的各种利弊也源于集聚,城市病就是其中一弊。所谓城市病(Urban Disease),是对人口及相关发展要素向大城市过度集聚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的统称。国际经验表明,城市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快速城市化阶段往往是各种城市病的凸显期和频发期。2011年末,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3%,标志着我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保持高速城市化。但与我国的高速城市化如影随形的,不仅有美好生活,也有处处普现并日趋严重的城市病。为此,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期缓解城市病的经验教训。本文总结了东京、伦敦、纽约等应对城市病的经验,以期为我国大城市缓解城市病提供借鉴。
国际大城市城市病的总体情况与成因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规模快速扩张、人口急剧膨胀引发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但经过多年的治理,一些大城市在经济规模继续增长的同时在某些方面较好地抑制了城市病的发展。
(一)东京、伦敦、纽约城市病情况
1. 东京
城市意义而言的东京,实际上指的是东京都市圈(Tokyo Metropolitan Area),包括东京都及周边三个县的部分城市建成区,总面积1340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700万。东京都是东京都市圈的核心,面积216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300万。
东京城市病的变化与产业发展及由此产生的人口变动密切相关。自1950-1970年,东京经历了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东京人口急速膨胀,由628万增加到1140万。上世纪60、70年代,也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劳动力的集中导致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
2. 伦敦
通常所说的伦敦指“大伦敦”地区(Greater London),包括33个自治市,总面积约1579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约为828万。伦敦开始工业化进程以来,人口也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1939年,伦敦人口达到顶峰——约为860万人,之后的近50年里伦敦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到1988年,伦敦人口达到最低点673万。在20世纪初期到中期的几十年内,伦敦人口由400万增加到800多万。在这一过程中,急剧膨胀的人口使得城市住房短缺,贫民窟广泛分布;公共设施严重不足,道路拥堵以及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由于伦敦市中心区域集中了多数就业岗位以及商业服务设施,每天在高峰时段有超过100万人口进出中心城区,造成该区域严重的交通拥挤,区域内平均车速只有14.3公里/小时(目前,北京高峰时段核心区域平均时速约为19公里/小时)。而在上世纪50年代初,更是出现诸如“伦敦烟雾”事件等环境污染问题,浓厚烟雾无法扩散。据统计,持续天的事件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4000人。
3. 纽约
狭义上的纽约市指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皇后和斯坦腾岛5个区,总面积786平方公里,而广义上的大纽约则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市,面积为32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80万。1921年,纽约市的人口达到618万人。在工业化时期纽约也是全美最大的工业基地。纽约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城市病的困扰,突出表现就是工厂集中于市中心,导致人口拥挤、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极为严重。例如,在上世纪初期,大量工厂聚集市区引起严重的工业污染,空气污染滋生了肺气肿、肺癌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1910年,纽约市仅有5%的人活到60岁,20%的幼儿活不到5岁;交通堵塞也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据保守估计,当时纽约每年因交通堵塞而至少损失1.5亿美元。
(二)东京、伦敦和纽约早期城市病的主要成因
纵观三个城市发展历程,城市病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其工业化发展的高峰阶段。由于工业企业集中于城区,吸引人口大量集聚,进而造成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严重的城市病问题。在工业化发展的这一阶段,东京都和伦敦的城市人口也达到最高峰。在工业化阶段完成之后,东京、伦敦、纽约等大城市开始了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伴随工业企业外迁,城市人口也经历了下降的过程。而针对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病问题,政府开始更加注重规划引导的作用,采取措施疏解城市职能,解决城市资源过度集中问题,这些大城市的城市病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