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本应是‘因地制宜’和‘适度超前’的统一,需要认真研究城市发展的现有基础和资源条件,依据世界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制定相关目标。然而,在媒介社会背景下,吸引眼球的‘城市形象炒作’或‘信息社会背景下的直观政绩形态’取代了原本用来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规划。”刘士林教授指出,不少城市的规划多半属于“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表现在具体规划中就是内容雷同、相互因袭。
于炜认为,即使找到“病因”,也决不能仅仅就具体个案病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必须在宏观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当代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与历史责任。
城市设计要“软硬兼施”
面对种种城市病例,如何变废为宝,如何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以后的设计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这成为城市设计领域专家们关心关注的焦点。
“构建科学的城市设计艺术基本理论框架,是健康城市的灵魂与支撑。”不少专家提出,要构建超越传统城市规划局限、并从根本上避免病例再次发生的广义城市设计艺术全新理论框架。
“城市人的幸福感来源于城市所营造和给予的审美愉悦感。而城市设计艺术的根本宗旨应是为人们设计一个科学、合理、适切、便捷、友善、健康、富有美感体验的客观空间环境和主观精神家园。”于炜指出,城市设计要“软硬兼施”,以视觉秩序为媒介,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真正以人为本,尤其以市民大众为本,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把艺术之美和人文之善贯彻于构成城市科学之真的方方面面。
“在城市病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的背景下,以培育和建设‘城市科学’新学科为基础,以关注城市发展要点为重心展开高端咨询服务,以建构和培育主流话语为目标引导与疏解城市舆情,以及通过强化理论研究和信息交流为区域和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已成为当务之急。”刘士林指出,在城市发展热浪滚滚,“城市化”迅速成为高频词的今天,实际上,人们是否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城市、城市化以及什么是中国的城市化,仍是一个很大、很严肃的问题。
针对相关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缺乏有力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保障的情况,于炜认为,加强立法执法是完善和落实城市规划设计的根本保证。在他看来,建立针对城市设计的专业设计体制、建立针对城市设计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针对城市设计项目的督察奖惩机制,是破解当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病例顽症的关键所在。
在前不久举办的“2012上海交大城市科学春季论坛”上,与会的学者取得了如下共识: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破除人们思想观念中对城市的蒙昧和错误认识,推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学术转型,开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建设,为中国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系统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