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7・23讲话中论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他强调指出:“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于我们正在推进的城市化,就是要走新型城市化路径。这一路径是科学发展之路,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进程。回顾近年来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实践,我们体会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城市化,重在六个方面创新。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新型城市化较之传统城市化而言,首先在于发展理念的全新演绎,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集约、生态、低碳、包容的发展理念,不断突破思想观念的“天花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必须破除“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人的发展摆在首要位置。要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城市成为关怀人、陶冶人的幸福家园;破除传统城市化引发的“半城市化”及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确保外来人口平等享受市民待遇,共享发展成果;更加重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的理念,新型城市化要求破除“重增长、轻环境”的观念,实现从粗放低端的增长方式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发展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发展的理念,实现从注重规模扩张、形态建设向注重功能提升、内涵发展转变,更加注重城市发展质量和功能完善;实现资源要素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促进城市空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使城市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工业和服务业协同带动转变。
创新城市发展定位。当前,合肥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为此,必须找准发展“坐标系”,明确定位。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合肥要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功能,扩大在交通、文化、产业、生态等方面影响力,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内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国家著名的创新型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从长三角层面来看,合肥要打造成为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成为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第四极”,需要互补性对接上海、品质化看齐杭州、差异化竞合南京,全面提升城市软硬实力。从全省层面来看,合肥作为省会城市,要不断提高服务全省、辐射带动全省的能力,实现从集聚资源为主向辐射带动为主的转型,强化对皖北、皖南、皖西等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区域圈层来看,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江淮城市群和合肥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需要做大总量,提升能级,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实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