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全面推行节能建筑。对既有建筑要抓好节能改造工作,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效果不得低于50%。大型公用建筑要向“零耗能建筑”迈进,争取逐步做到不用或少用常规能源,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空气热源等清洁能源。
四是强化建筑物生命周期管理。建筑物所用的建材资源大多是从地球表面上挖掘出来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建筑物从材料到施工再投入到使用,每个环节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产生无法估量的污染。如果通过强化规划、设计、施工、修缮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就等于节约了资源、减少了污染,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废弃建筑物实际上是变了形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将其转化为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以减少新资源的开发使用量,这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视水环境综合管理,将污水资源化和节水节能相结合
水环境综合管理是生态环境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大力推动南水北调、引黄入冀补淀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强重要江河及中小河流域治理,加快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推动区域水质的改善,保障饮用水安全。治理污水要从规划、设计入手,建设完善、合理的污水处理系统。新建城区应分别建设雨水、污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以减少污水处理量,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转效率,实现污水资源化,节约能源;同时,在雨水管网系统适当设置加压泵站,将其与城市绿地滴灌系统连接起来。所有新建区域应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起来的雨水用于浇灌植物、洗车等,既节水又节能。
恢复植被生机,抓好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工程
丰茂的绿色植被,是提供氧分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植被越丰茂,其制氧能力越强,空气质量也就越好。因此,为市民创造一个丰茂、悦目的绿色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均绿地指标及其绿化水平,就成了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当前,首先应着力抓好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工程,让我省的绿色廊道尽快靓起来,以此带动城乡整体绿化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环境保护是最大的民生,生态环境建设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大公众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努力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参与者和监督者,把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