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每日新说”版9月3日刊发评论《心态包容 建筑自美》指出,对于一些标新立异的城市建筑应该持包容心态,不要以一己之偏见盲目否定设计建筑者的劳动成果。其实,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一种声音同我们所主张的兼容并包是吻合的,但却顺着鼓励创新、追求风格的思路滑向了另一种观点,那就是“千城一面”论:一些文化学者、建设领域的专家官员乃至普通公众,有的说“千城一面”是城市化之悲,有的说“大城小城一个样,南方北方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
公众所讨论的这个“千城一面”,其实就是道出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趋同性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现代城市是钢筋水泥筑成的森林,冷漠又单一;各地城市面貌大同小异,宽路面大广场,火柴盒式建筑组成的居民区,没有民族和地域特色。
可以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城市在面貌上确实是越来越趋同的,不仅中国,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这是实现城市功能所不可避免的。君不见,美轮美奂的悉尼歌剧院身后不远,便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君不见,美国的一座座超级城市,可以作为钢筋水泥森林更好的注脚。
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胀和交通流量的增加,在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必须向更高和更紧凑发展。同时,由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结实耐用和成本低廉的优势,也成了现代城市的主流建筑材料。这一点,在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钢筋水泥的森林可以说是最经济也最实用的建设模式。城市建筑应首先实现其实用功能,首先满足民生诉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美学价值。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确立,人们在吃穿住行各个方面越来越表现出“一元化”的文明追求,同时不得不舍弃“多元化”的文化样式。比如,中日韩三国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却都认同并适应了穿来自于欧美国家的、更显干练简洁的西装。中国有自己传统的计算工具算盘,但在更高计算速度的要求下,我们不得不选择来自于美国的电脑。同样,我们在发展人口动辄千万的大城市之时,就必须考虑大多数人的居住需求了。所以,城市建设的趋同性不过是全球化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衣食住行各有各的传统,有的传统手艺小吃在现代文明的趋同性趋势下都慢慢失传了。那么老城区改造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问题就是现代城市建设所绕不开的。我们认为,城市的趋同性发展不是忽略历史遗存的理由,历史遗存必须要保护,但不能以牺牲原住民的福祉为代价,应该通过迁出安置原住民等手段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可见,趋同性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回避不了的阶段,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建设更有个性、更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城市的障碍。城市建设,应该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各地应该依据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在满足实用功能前提下的个性化表达,应该得到鼓励。
文/陈庆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