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要主动发展。我们在中小城市规划中经常说的,对接,融入,依托等,都是这个意思,强调中小城市主动发展。比如南通,原来称自己是北上海,现在改为上海北,字面前后颠倒,意义完全不一样,原来强调的和上海的地理位置特征,现在强调的是融入上海,成为它的一部分,另外还加强了基础设施和上海的联通,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长江大桥,融入到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这样的例子还有,环首都经济圈是由河北提出的,发展环北京的14个县,打造京东、京南、京北三座新城,也是这个道理。
中小城市要借势发展。大城市的势在于品牌,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其中任何一个势就可以成就一个中小城市的发展。比如长三角的中小城市企业往往将自己的产品注册在上海,销售门店也设在上海,生产车间就留在中小城市,一方面提高品牌,另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中小城市人力资本和地价都比较便宜。在安徽天长市秦栏镇,做的遥控器和高压包产业,其中遥控器和变压器占国际市场的30%和90%以上,这个产业的发展就是上海无线电厂一个技术人员下放到该镇带动起来的。
中小城市要差异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与同级层面的中小城市要差异化发展,产业和功能上不能同构化,同质化。比如北京昌平的南口镇,发展军事旅游,三一重工,东边十三陵镇是皇家旅游,西边的阳坊镇就是餐饮业,阳坊涮肉。另一个是与大城市发展的差异化,更多的是在某种功能上要形成有力的补充,成为中心城的组团、产业基地、卫星城等,从而获取中心城的产业转移,项目安排,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同时依赖于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挥中小城市地价低,环境好,资源特色等优势,围绕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做好公共服务,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业,特色轻工业以及商贸业。比如北京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沟域经济;保定白沟镇的箱包城;长三角珠三角中小城市的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子,东莞桥头镇的环保包装,佛山的陶瓷专业镇等。
中小城市要创新发展。发挥中小城市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中央政策允许范围之内,敢于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允许试错。特别是加强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在项目资金方面,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在人口管理方面,探索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社区;在城乡统筹方面,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等等。中小城市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可以进行综合性的试点,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试点,既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也为其他中小城市做出表率。
当然中小城市除了知己知彼,理清自身发展定位和做好主动、借势借力、差别化、创新发展之外,还需要借助平台,好比小个子和大个子打架,一定要在公开场合,有围观,有主持公道的地方,我们说的这个平台就是城市群或者都市圈。 城市群或都市圈内要破除行政体制障碍,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协调机制,最终促使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形成城市群,大城市是城市群的龙头,是门户,中小城市是城市群的节点,最终推动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网络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