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余老师也提到了我第二个想问的问题,在这些越来越多新奇的建筑被批准,盖起来之后才民众发现原来它是这么造型的一个建筑。到底这类奇特的建筑它的审批或者决定权由谁来界定,比如我拿了一块地想盖找一个新锐设计师大胆设计出来就能盖出来,立意的取舍点在哪儿?
【杨振宇】:建筑这么多年来影响其建设很重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权力一个是经济,有钱有权决定这些东西。设计师仅仅从设计师的角度会发一些牢骚说我们虽然在设计,其实我们没有参与到最终的结果上面,这是以往不太好的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包括不止是建设行业,其它的一些行业都不断受到一些公众的监督,所以在建设上面肯定也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很多项目都要求招投标,并且很多项目要求有几个方案或者几个结论的评比,要经过专家评审,要经过决策部门的评审,最后公众的评审,最后再出来一个结果。我个人觉得慢慢会越来越好。
【李欣】:任何一个项目如果说公共建筑的话,它的独立性还有土地取得立项到规划方案到最后的设计实施施工都是合理合法的,因为这么大体量的建筑,程序上一定是满足的,而且规范合规的。如果从流程合法性上来说,有瑕疵,但是不会有本质的错误。盖出来体现谁的意志,就跟孩子生出来像谁一样代表谁,公众的意见换句话说如果你这边做一件事情如果谁的意见都听,那有可能这件事情做不成,或者做出来的东西什么都不是。哪怕是自己盖一个小房子,体现的是谁的意志?是实施者,出钱有权人的意志,我自己盖房子我有权决定盖成什么样,使用功能、定位、面对的市场等等我要对它负责任,也就是说开发商或者使用者、投资者投资人对它负责任,他们的关注度实际是最重要的。好看不好看是审美问题,仅仅是审美问题。但是这个房子盖成什么样,有什么功能,有什么回报,这肯定是开发商发展商,如果政府用的话,政府机关来考虑,全民参与几乎不可能。
【余为群】:我声明一下,我说全民沟通,参与的话最后决定权还是在开发商,可是必须要沟通,你没有早点让别人参与给点意见反馈。
【李欣】:沟通是类似知会还是听取意见?
【主持人】:比如苏州这个,大家说跟苏州整个城市气质不符,也有这种评论……
【余为群】:这个争议早点出来总比最后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才说要好。
【李欣】:我觉得他是被妖魔化,就跟埃菲尔铁塔一样,当年认为是钢铁的怪物,包括贝聿铭做的小剑塔也被认为是不伦不类,时间可以证明,我不是说咱们苏州之门一定是好的,这种沟通知会是要有的,要全民投票是做不到的。而且这种公共建筑肯定是用文化建筑来阐释必然体现它的权力,建筑就是一种权力,不管各国的任何一个建筑都是体现了要么就是从古代来说王朝帝国、城邦到现在金钱、权力包括个人的喜好,全都是跟这个有关,必然是一个权力的象征。第二,一定是功能至上的,爱的可能功能排第二位第三位,但是功能不会跌出前三位的。
【主持人】:对于一味的追求高、追求新、追求奇特,会不会真真正正带来一些区域效应或者经济效益?
【李欣】:它盖这个楼肯定有初步的考虑,哪怕这个考虑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肯定达到现在的目的,就算只是要高就是要独特,我觉得也就够了。就跟埃菲尔铁塔用不用盖到接近一千多米,我没有必要?权力的象征和世界第一的象征,就跟各个省都在盖超高层,而且有一个统计,有可能过两三年世界前十位的高层中国几乎占到绝大多数。中国各个省会级城市和阿拉伯这种迪拜这类有钱的地方,那反映什么,肯定是权力和金钱地位的象征,它的实力的象征,跟文化相关。从建筑文化角度去阐述的话,是一个必然现象,不是应该不应该或者好不好,就应该存在,因为这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余为群】:我解释一下刚才那个问题,一般来讲任何一个超高层要报批通过的话,通常要经过一连串非常烦琐的超越一般建筑的过程。首先一定要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包含城市设计上面去选择一个适当的点位,因为这个点位通常是一个门户型或者地标型的或者轴线交叉的部位,它才可以构成选择这样的一个超高层空间构图的理由,所以通常在城市设计上必须有它的理由。第二,城市设计理由另一方面也影射了政治领导者所期待的一个所谓的城市形象的展现理由,这个理由通常周边近空凸现它的天际线,通常为了营造一个城市的天际线的端点或者顶点来营造的,所以在审批过程当中首先会从城市设计的观念通过审批。第二,经济上开发商的理由,开发商必须基于这块土地的价值具有相当程度的价值,开发价值所谓的空间效益上面去做一个分析,这个空间效益通常基于垂直城市的概念。超高层建筑因为高到一定地步,它事实上就是一个垂直性城市,而且通常是综合体,包括办公、居住、商业跟一连串的综合体,形成一个垂直城市的感觉,如同刚才杨老师所说的在于功能上面必须形成一个有效的组合,能够提供开发商在经济上有一个适当的回收,因为它的超高因为它的地标赋予这栋建筑非凡的形象价值,这种非凡的形象价值也就是所谓的品牌价值,不管纽约的帝国大厦还是双子塔,还有台北的101、迪拜塔,是当地惟我独尊的制高点,所以这样一个制高点也赋予经济开发商的价值。我刚才所说的必须在前期最好有一个社会上的知会跟沟通,可以把它的意见做一个适当的反馈,反馈不见得开发商要全盘接受,可是至少可以形成公共沟通上的缓和缓冲来减少社会的冲击。另外,文化形象上来讲,通常会通过这样一个沟通让它凝聚成一个城市的大家向心力的象征,在一连串的报批当中,报批过程当中还有很重要的技术上的层面,一个是局部气侯物理环境,所谓的风,超高层建筑通常会造成掀裙风,把裙子掀起来,贝聿铭大师在波士顿的汉考特大厦也是这样,事实上,我上次看武汉中心的时候就预测说这个地方绝对会有掀裙风,在大厦的底端没有通过适当的群楼或者树冠处理这个风,从拂面吹过来的风打到这个大楼会形成往上的气流。以后在任何超高层大厦底层往往会莫名其妙出现很强的上升气流的风,这种风对当地局部气侯是不利的。另外包括日照,很重要的是交通伤的冲击,超高层建筑在审批过程当中非常重视交通冲击。这么高的建筑这么多的人车不断因进出出,这个交通怎么解决。通常联合开发结合地铁,世贸底下刚好是地铁站,绝大部分不通过地面交通而是通过地下交通做衔接。审批当中特别重视一个是物理环境的冲击,交通的冲击,气侯的冲击,这个是审批的重中之重。
【李欣】:城市的决策者在做一个城市设计之前要有一个总体规划,有定位分区然后才到城市规划设计,我的城市是功能性的,这个地方放什么样的建筑,规划的空位要定好,如果出现无序的问题,社会配套性的问题等等很多,如果这方面有了之后,公众的视线就不会感觉到又一个怪物出来了,因为之前更前置的沟通是特别需要的。比如CBD东扩做了若干版国际招标包括跟市民的宣传,盖出多高的建筑来老百姓不会觉得非常跳,更关注的是什么样的问题,这样再经过提前的知会让大家知道有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大约有什么样的功能是什么样,也是开发商的定位宣传。从这个角度来说化解这个问题,对于现在出来的新奇特怪建筑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太快了,由于权力的需要经济的需要,前面的工作没做,我就要出高层出效果,很多是一把手项目,必然有不和谐的现象出现。不一定不合理,但是会造成你没有前面这些事情,前面这些流程里面,那么肯定不可想,造成娱乐化妖魔化,从乐观看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一个插曲而已。
【杨振宇】:这个话题我们讨论的大家有很多共同的观念,刚才余老师提到我们为什么给它定义为公共建筑,就是因为它有功功的属性,并不是它的功能上的公共,而是它在城市当中的位置,它的城市形象,首先它体现的是城市的意志,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城市的高度,所以大家有参与的一种欲望。大家有参与的欲望,其实本身也是它的价值的一种体现。我们经常说为什么说它的价值,它的形象价值、商业价值,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上,大家认可它关注它或者有些大家非议他,像现在的明星经常搞一些绯闻出出镜,大家知道就有它的价值。至于公众的那部分,这肯定是合理合法的,我们都是按照正规的程序在走,这肯定没问题。公众的部分,大家多一些沟通,不管前期中期还是后面,大家参与的越多,大家对于它的关注度越高,这本身可以成为品牌的一个推广方式。
【主持人】:刚才聊到很多,世界各地前期包括跟城市结合做得比较好的超高层的代表有没有?
【余为群】:帝国大厦。你会发现帝国大厦现在不是最高的建筑,可是对于纽约人来讲,它永远是纽约的一个象征,它甚至超越世贸中心的象征。我们设计超高层的时候不仅仅从结构、功能各方面,很重要的还有一个造型,因为它无可避免是非常显眼的地标建筑,这个造型我强调应该是优雅的造型不是新奇特怪的造型,优雅的造型能够展现当代的品位当代的思潮,大家一般能够接受的,而不是新奇特怪,新奇特怪满足少数人的品位尤其少数领导人拍脑袋出来的东西往往会引起比较大的抗拒。当然我们无可否认,少数设计师天才设计师他领先这个时代所推出的东西来讲的话,也可能会有,但是北京“大裤衩”不具备这个条件,重庆的人人大厦也不具这个条件,这些属于图象识的建筑,比较好的超高层建筑通常它的造型相对来讲有一个公认的优雅和美感的,这一点我必须要说出来。帝国大厦象征上世纪新古典的品位,这种品位适当的表现跟整个城市的记忆是同步的,超高层建筑有一个特征,常常是一个正式的传奇,城市有了超高层建筑加上某些传说某些传奇的时候,可以形成一个城市无法替代的记忆。你可以看几部电影,《金时蒙》很早的爱情电影,一九四五十年代的爱情电影,它赋予了帝国大厦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使得帝国大厦更具人性,不再是商业办公建筑,这样一个爱情故事绵延到八九十年代,《西雅图夜未眠》把帝国大厦作为男女主角相会的地方,通过这几部电影形成了帝国大厦更具人性的层面。现在看迪拜塔第一个反应是《第四极》,本身你会发现这些大厦是通过某些故事某些情境形成它的一个城市传奇,这样一个城市传奇再结合大家都能够接受的造型来说我觉得可能是我们营造超高层大厦设计时所必须注意的。
另外就专业角度来看东方之门,坦白说东方之门有点冤枉,因为它的玻璃帷幕墙还没有挂上去,现在看起来会觉得特像秋裤。事实上那个建筑采用的是虚实动作的手法,主体部分玻璃幕墙包起来,中间勾勒出塔状的形状。当玻璃帷幕墙挂上去会顺眼一点,这是专业上面的看法。
【李欣】:高层建筑结合文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技术手段的发展,不光是建筑,还有管理技术,还有使用设备的配套技术,穿堂风的问题,交通问题,都可以用技术问题仿真模拟避免。这些解决之后形成一个很完整的高层建筑群,不管曼哈顿包括芝加哥等等,跟它的工业革命都是有关系的,国外的建筑学流派是有思想的,至少是思想的发源地。到了中国来看,超高层是一个舶来品,我们用的是它的形,而没有它的实,我们需要这种形象来代表中国的发展,没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你运动式去做这种CBD做标志性的地标,做所谓的门、塔,必然不和谐的东西会出来。它不是必然而然的有必然性在里面,没有必然性在里面,别人说你也是应该的。著名的北京“大裤衩”,同样北京第一个高层国贸,我认为非常经典,包括后来的国贸三期,它是体现了对一个城市的尊重,体现了对建筑科学的尊重。人的愿望是想飞,别管摆脱地球的引力建通天塔,学鸟坐飞机等等都是想往高处走,挑战地心引力。但是你得基于正常的逻辑和必然性,从“大裤衩”央视大楼来说,它也是摆脱地心引力,从技术角度来说实现了,而且实现的应该说是非常好,难度非常之大,这咱们都承认,而且造价不菲。但是从必然性角度来看是不是最好的?未必。但是它体现了选定了这个方案人最大的,他认为能够代表他所理解的符号化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也是合理的,起码这个阶段是合理的。我老师当时解读这个建筑的时候说过,你看这个建筑很有意思,从各个角度看它都是反常规的,但是骨子里面透露出来是稳定的,是一个A字形的,既在稳定的基础上又挑战了一下常规,所以觉得很特别。创新角度来说还是有肯定之处的,正是因为必然性不够,逻辑性不够,所以被人所诟病。
【主持人】:天来之物,突然间给扔到这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