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命题,也是当前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话题。这一命题之所以如此的重要和紧迫,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内涵、重大轻小、重经济轻社会的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不可持续。尽管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但是这种高速度并未有效转化为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感。相反,城乡二元结构分异和大城市病带来的诸多困扰使人们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宗旨心生疑虑。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来看,当今的城市发展已经不能局限于一隅来谋篇布局,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宏大格局。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世界经济整体处于调整和变革阶段——这些因素既为我国城市的调整和发展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型,积极探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既然转型已是势在必行,那么如何转,转向何处,其科学路径、体系配套和标准衡量就亟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历史性地突破50%。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真正进入一个以“质”取胜的阶段。尽管有些地方的城镇化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但从整体而言,“全国一盘棋”,无论是中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城镇化“品质”时代已经来临!如此之后,城镇化的质量又要如何体现呢?笔者以为,其最直接的体现为一个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因此,在城市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着力把握人居环境这一重要准绳,积极推动城市从资源依赖型、粗放型和外延式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科学发展模式,以人居环境建设来引领城市的发展转型。应重点关注三个问题:
一、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均衡发展
城镇化与产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双行线。健康的城镇化与产业化是相互匹配、均衡发展的过程。城市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持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均衡发展。
如果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产业化发展,就会导致很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城市形象、面貌、环境质量较差,我国多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均属这种情况。而一旦产业化发展落后于城镇化发展,则表现为一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没有到位,但是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人气不足,房屋空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超前开发”,随之带来房地产“泡沫”。很多城市的新城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存在这种情况。
在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倾向均具有代表性,后一种更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发展理念上重视经济指标,急功近利而对人居环境的认识不到位,将人居环境理解为一个单纯的物质空间甚至是作为炒作的概念,而没有考虑生活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的各种需求。在人居委开展的“新市民城镇人居环境适应性调研”中,有26.2%的城市新市民反映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城镇生活。这说明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GDP的高增量,还没有给失去土地的新市民带来他们满意的生活环境。
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社会和谐,是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这既需要实体空间层面调整,又需要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支撑。其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谈城市发展转型,首先就要强调转变传统物质规划的理念和思路,应该按照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层面来综合思考和分析城市发展问题。城市转型除了城市经济和空间的转型外,更重要的是城镇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均衡协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城市特色。
通过开展城镇人居环境基础调研,还可以发现,百姓视角的人居环境与政府视角的人居环境并不完全一致。在政府的宏大叙事中,往往更强调高楼林立的景观大道、尺度巨大的城市广场、造型独特的标志性建筑等城市外在形象,对于居民而言,除了这些“看上去很美”的城市形象外,更加需要的是充足的就业岗位、适当的生活成本、便利的生活环境等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城市生活。城市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值得所有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者深思而又往往被忽视的课题。
二、关注中小城镇与农村,城乡统筹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
在我国的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直是主张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但近几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巨型城市、发展大都市圈等思想占据了主导,而中小城市与特大城市的综合差距则越拉越大。从实际结果来看,这并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转型应该及时予以调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