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谈生态示范城建设和管理
河北省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合作共建的“4+1”生态示范城(渤海新区·黄骅生态新城、曹妃甸区·唐山湾生态城、北戴河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和涿州生态宜居示范基地)规划日前经审定进入实施阶段。近日,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暨与央企合作对接座谈会在黄骅市召开。会上,河北省“4+1”生态示范城市与央企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那么,示范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指标及科技创新点在哪里,示范作用如何?如何对建设进行监督和管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副省长宋恩华。
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
宋恩华介绍说,生态城市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系统降低城市对自然干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建设领域的一场革命,代表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推进“4+1”生态示范城建设,就是要为我国北方地区城市转型提供经验。
近两年来,河北省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编制发布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成立了建筑科技研发中心,中加合作木结构、中德合作“被动房”项目相继竣工和开工,首批“十佳绿色建筑”、“十佳绿色小区”、“十佳公园”已命名。
宋恩华指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把住生态关口,要以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为导向,从示范城市建设总架构的宏观层面,生态规划实施的中观层面,绿色建筑、绿色小区等居住单元建设的微观层面,将保护生态落实到各个项目、各个环节、各个领域,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特别是起步阶段,要切实做到规划方向不改变、产业门槛不降低、指标体系不落空、示范作用不弱化。
抓好示范项目建设
宋恩华强调,要尽快确定一批示范项目,抓紧实施,以点带面,逐步延伸。公共建筑50%、住宅65%的节能标准是国家规范,生态示范城要尽可能提高标准,同时积极申报住房城乡建设部星级绿色建筑。要在新建小区中大力推行绿色小区建设技术,促进绿色建筑由单体建筑向成片的城市社区发展。
资源和能源循环再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要采用阶梯水价等措施,鼓励再生水开发利用,拓展雨水、微咸水、海水和再生水利用途径,实现分质供水。加大配套管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建设完善的排水管网收集系统和人工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另外,要建立行人优先、公交优先的绿色交通模式。从规划入手,促进市民就近居住、生活和工作,减少出行总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序发展轨道交通,把公交专用道建设作为城市道路建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