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低碳生态城市考核数据监测、规划实施、过程监管工作滞后。仇保兴认为,生态城的具体实施情况与设定目标存在偏差较为正常,但如果缺乏反馈机制和纠正机制,建成的城市可能会与既定目标南辕北辙,留下系列遗留问题,造成巨大损失。
三是交通路网结构与开发区雷同,难以建立绿色交通系统。仇保兴举例说,开发区的建设布局中,一平方公里范围内交叉路口要达到20个,生态城则要求一平方公里之内交叉口应达到100个,只有密集的交叉口、密集的路网,再配上慢行系统,整个绿色交通才可以建立。但从考核情况来看,部分试点新城交通路网与开发区雷同,难以建立绿色交通体系。
“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试点新区建设进展缓慢、人气不旺,又与老城区距离较远,很难达到15年建成的目标。”仇保兴说。
建设低碳生态城须突破五大关键技术
专家建议,各地在制定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时,要把握好大系统和小系统之间的关系。战略层面须考虑渐进性、系统性、多样性,建立系统的评价指标考核指标和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创新多种发展模式,逐步推进生态化改造。在实施策略上则要突破五大关键技术问题。
一是采用紧凑混合用地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刘晟呈认为,从建筑功能设计及到城市小区功能布局,低碳生态城市都应有所创新,要有效控制容积率,创造紧凑型城市。同时,通过功能复合、交通引导,实现100%居民步行500米可达公交站点、公共绿地,80%入学学生步行500米可达小学。
二是做好能源规划,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专家指出,能源规划是低碳生态城非常重要的新规划,不少试点新区已进行有效探索,例如一次性将给水、电力、再生水、通信和生活垃圾等管线纳入共同管沟埋设,因地制宜采取入渗、滞蓄、收集回用等各种雨水利用技术措施等。
三是政府先行,多领域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仇保兴认为,绿色建筑是生态城市的基本元素,应采取政府先行,多领域推进策略,要求新建政府投资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新建社会公共建筑鼓励实施绿色建筑;开展绿色建筑项目示范;鼓励绿色建筑一次性装修;工业建筑试点实施绿色建筑,由此系统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系统。
四是系统推进低冲击开发,保持生物多样性。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梅认为,生态城市要求所有沿途沿河、自然林带、绿色公园都应该保持生物多样化,具体手段为开展低冲击开发建设,即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技术措施来对暴雨径流量和污染进行控制,减轻防洪压力,控制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五是合理设计交通网络,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专家建议,低碳生态城应加强慢行交通与轨道、常规公交站点之间的便利接驳,形成“慢行-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同时,构筑居住与工作、商业片区的联系走廊,建立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提升居民慢行交通出行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