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期,为系统应对城市环境资源问题,生态与低碳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和目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提出以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地级城市已达259个。
在日前于昆明举行的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许多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生态低碳城镇的建设普遍存在简单复制国外模式、缺乏规划实施与过程监管、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专家建议,各地在制定与推进生态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时要注意渐进性、系统性、多样性,具体策略上则要突破五大技术领域。
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低碳成发展热点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1.27%,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专家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城市人口还要净增3亿,城镇化水平要达到70%左右。
“如果说此前的城镇化进程,我们走的是数量扩张型道路,那么未来二三十年,我们应该转向质量型、低碳生态型的城镇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认为,发展低碳生态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仇保兴介绍,我国要以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4%的石油来推动全球21%人口的城市化,低碳生态城(镇)是应对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工程。当前,国家正通过鼓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给予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资金支持、推出绿色小城镇计划等优惠政策,引导城市发展向低碳生态转型。
此外,我国还建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编制体系,制定了低碳生态城的指标体系及实施导则,试点推广了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低碳生态技术,并颁布第一例生态城的地方法规。
在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打造低碳生态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相关项目数量也突飞猛涨。据统计,当前我国提出以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地级城市已达259个,占相关城市数量90%以上。国内正在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包括天津中新生态城、无锡太湖新城、唐山曹妃甸唐山湾生态城、深圳光明新区与坪山新区、青岛中德生态园等。
模式简单监管缺失试点新区建设进展缓慢
专家指出,虽然各地在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中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部分城市在探索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今年2月份,住房城乡建设部对五个试点的新城进行考核,发现普遍存在简单复制国外模式、缺乏规划实施与过程监管、交通路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是简单复制国外模式,未能因地制宜发挥所长。专家指出,部分新城在规划中简单复制国外模式,盲目拷贝国外技术,对低碳生态技术的本地化、可普及性和规模效应重视不够。有关专家认为“生态城镇建设应以解决当地最突出的环境资源矛盾为突破口,试点没必要面面俱到,而应抓住自己的关键特点来带动生态城镇的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