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但是现有的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安全等方面,还难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面对严峻的挑战,城市亟待加快转型步伐。
2012年9月14日,“2012中国经济论坛”在京召开,主题为“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会议期间,与会的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政界人士对我国城市的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之所以选择这一主题,本届论坛的承办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这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旨在探寻解决阻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也希望此次论坛的召开对深化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问题突出 探寻出路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脚步日渐加快。不可否认,城市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更成为我国应对危机的内生动力。但是,面对城市时代的悄然到来,我们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陈佳贵表示,准备不充分不仅体现在城市经济理论研究方面,还体现在城市社会管理实践方面:城市的服务功能长期被忽略,城市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产业发展层次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市人居环境有待改善。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发言时说:“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如流动人口、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的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而且矛盾正在恶化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亦表示,城市化或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农民进城,但目前的情况却不是全家进城,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将来还会有留守父母,这就给中国带来很多问题,也给城镇化蒙上了阴影。
如此多且严重的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那么,该采取何种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改变这一现状呢?答案是: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说:“城市转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城市转型的历史。城市转型不同于我们过去讲的产业的升级,它应该是指城市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转折,它是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视角的综合转型。”
绿色发展 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大多走的是一条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和低效开发、城乡区域发展失调、社会发展失衡、大城市迅速蔓延、城市病突显等诸多弊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协调性、不平衡性、不可持续性、非包容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新时期,如何改变这一发展模式,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