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2012(第六届)中国CEO年会”上,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中国很多问题都要通过城市化来解决,城市化应当是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领域和空间
中国经济在未来五年将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这主要是由中国阶段性发展的特征来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阶段性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经济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在不断扩张,市场化在不断完善,国际化不断拓展,决定了中国经济未来五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是工业化。改革开放30多年多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今天的面貌,从根本上是工业化创造的发展。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一点看法是一致的,就是中国的工业化现在处于中期。中国要想完成工业化,实现后工业化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经济学上,差距就是潜力,因此,中国工业化仍然还有强大的潜力。中国“十二五”对于工业化也做了两大部署,一是改造和提升现有制造业;二是扶持新兴战略性产业。
第二是城市化。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17%,现在是51%,这一数字是依据常住人口来计算的,把现在两亿多农民工也计算到城市化当中来了。但实事求是地说,两亿多农民工并没有真正完全融入到城市化当中,中国的城市化率还是相当低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最低是78%,大部分是90%以上,而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化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个空间。
中国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每年要有上千万人从农村流入城市。上千万城市人口的增加会使中国成为一个大工地。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考察的时候,我特别注意看了看这两个国家有多少辆吊车、起重机。几个主要城市转了一圈后,我们一共就看见三部吊车。而中国现在却到处都是工地,在英国有一篇文章上说,现在全世界70%的起重机都在中国,这个大工地支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此外,城市化还能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中国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比是3:1,农民成为市民后他们的收入就增长了三倍,农民增收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消费也是如此,一个农民成为市民,他的消费也会增长三倍。所以,中国很多问题都要通过城市化来解决,城市化应当是未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领域和空间。
在宏观经济学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只要明白供求关系,就能够从根本上抓住中国宏观经济的深层次问题。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工业化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所以,中国宏观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叫做需求不足,中国年年讲扩大内需,原因就是创造需求的城市化滞后于创造供给的工业化。所以城市化是未来,特别是未来五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领域。
第三是市场化。中国经济为什么充满生机和活力,根本上来说,是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劣,而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显然是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使市场能够配置资源,发挥最基础的作用,市场化将会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第四是国际化。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恐怕受到的冲击最大,但现在十年过去,中国汽车工业从年产200万辆发展到了年产1800万辆。所以,国际化使中国经济能够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工业化为中国经济创造强大的供给,城市化为中国经济带来旺盛的需求,市场化使整个经济充满活力,而国际化又能够为中国经济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