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城市建筑才能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发挥功能,长久不衰呢?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中,具有生活功能和审美价值的城市建筑,承载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12月12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9届文化讲坛邀请到多位建筑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共论“城市建筑的文化品质”。全国政协常委、着名艺术家韩美林,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赵鑫珊,着名摄影家尔冬强,上海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行政总裁李进港分别进行了演讲。中邦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卫平、明园集团总裁凌菲菲、外滩金融中心·BFC总裁吴洋,进行了交流互动。
本届文化讲坛上,韩美林将从多年的艺术实践出发,阐释《公共空间的艺术审美》;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阮仪三,将以《给城市留条回家的路》为题发表演讲;赵鑫珊将把自己关于建筑的哲学思考融入题为《城市性格与城市建筑场》的演讲;从事专业摄影30多年的尔冬强,将讲述他眼中的《经典建筑的文化品质》;李进港,将为文化讲坛的观众介绍《“新天地”的文化气象》。
韩美林演讲《公共空间的艺术审美》
建筑的魅力就是文化的魅力
韩美林认为,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部分,雕塑艺术越来越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但也有不少败笔,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建筑,恰恰反映了人们如何理解“人与建筑的关系”。“大到城市建设,小到某一个雕塑的创作,要称得上优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经济实力,另外一个就是魅力,魅力讲的就是文化。没有这两个条件,任何事情都做不成”。
而这个“文化”并不抽象,“渗透性”是一个清晰的考量,以雕塑为例,能否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非常重要,“能够与环境合一,真正体现人性化的建筑”,才称得上是真正具有文化品质的城市建筑。
阮仪三演讲《给城市留条“回家”的路》
传统精髓传承不够
谈到城市建筑,阮仪三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城市千篇一律,美感和个性缺失”,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下对于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继承和保护不够”。“北京的四合院、南方的厅堂、福建的土楼、上海的石库门,体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但在很多新房子和公寓里不存在了。所以,城市改建,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我们传统的家族结构、和谐相处的民俗特色掩盖掉”。
同时,对于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阮仪三认为目前继承得也不够,“中国在建筑上自古以来就讲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河姆渡的木结构房屋,六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这种仿生结构,卯榫有多种多样,没有一个钉子,抗震性能极佳。中国的优秀建筑体系是人类艺术的精华,应该得到重视。”
赵鑫珊演讲《城市性格与城市建筑场》
城市建筑允许“喜新恋旧”
“大家也许习惯用眼睛,但我是用耳朵来‘看’建筑的,现在站在很多建筑面前,我就感觉是一团噪音。我内心会哭,你们会哭吗?”赵鑫珊认为,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很多新建的建筑,在建筑审美的考量上缺乏“个性”的参考值,这一点令人担忧。“个性”从何而来?赵鑫珊认为,“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应该满足人性的喜新厌旧,但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有很多东西保留下来,让人依恋它,更不容易”。
尔冬强演讲《经典建筑的生命力》
建筑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部分
尔冬强称自己十分幸运,在过去三十年,与上海的经典建筑有着许多美妙不已的互动,“上海有众多的经典建筑,当你走进这些充满风情的往事片段,你就无法自拔。上海在城市发展中也付出了代价,从中我们也吸取了经验教训,并且逐步找到一些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和模式。”
在他看来,这些建筑以其现代主义的精神气质感召和关照上海人,并逐渐融为上海城市精神的一部分,“今天上海再一次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我们能不能给世界再贡献一个真正的上海风格,有理由期待”。
链接
上海的落叶不够多
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由赵鑫珊带头,几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各自对于“上海街头落叶”的深刻感情,并强烈呼吁,“上海的落叶不够多”。
赵鑫珊:有的时候真遗憾上海没有乌鸦,如果在冬天有两只乌鸦停在烟囱,上面飘着白云,那画面肯定很美。落叶是上海的明天,意思就是秋天过去了,冬天要到了。秋天如果没有落叶,那这个城市就是病态的。
韩美林:以前到乔家栅买小点,一边吃着,一边下着小雨,看着法国梧桐的叶子落着,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镜头。这是我心目中的上海。
阮仪三:很多地方换成了樟树,樟树一年四季不掉叶子,把尔冬强先生说的很多充满现代主义精神的上海建筑都盖住了(开玩笑)。其实梧桐是阳树,很适合作为行道树,也是很多人印象中上海城市形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