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江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城镇化被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环境和生态约束不断加大,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探索一条新的转型之路,而城镇化则是引领这条转型之路的战略引擎,成为牵动全局发展的“牛鼻子”。
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平衡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并要求其相互依存和协调推进。过去30多年,我国走的是一条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要驱动力的工业化优先发展的路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步伐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步伐。同时,过去3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的城镇化是工业化主导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模式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明显,容易产生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城镇化为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有效拓展投资空间,扩大市场规模,可以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引向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平衡发展的新阶段。
城镇化有助于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平衡发展。合理的三次产业比例结构是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我国目前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三次产业中,工业的比重一直偏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也较大。如何构建以精致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平衡发展是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城镇化在其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城镇化一方面通过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工作和生活,从而相应减少农村人口,提高人均耕地规模,促进农田标准化和现代化机械种植,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在城镇集聚大量人口,从而衍生出大量居民消费需求以及满足于这些旺盛需求的服务业,可以扩大就业,解决入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工作问题,并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与制造业平衡发展。
城镇化有助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平衡发展。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而西部地区不足全国的1/4。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不仅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重要地区,而西部的很多地区却仍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扶贫仍然是重要发展任务。城镇化水平的差距是造成东中西部区域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城镇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通过城镇化可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方便要素和商品流动,创造和吸引产业投资,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建设。
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城乡统筹平衡发展。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可以加快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通过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和集聚作用,减少农村人口,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劳动收入。继续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市民化,可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居住条件、文化生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让城乡居民能均等地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既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城市病”现象,又避免农村地区的人口“空心化”、景象“萧条化”,从而达到城乡共同发展、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