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城镇核心企业。集群一般是由某关键性企业的分立、裂变、衍生、效仿和吸引等方式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诱致性因素,关键性企业是决定集群能否诞生的基础,这就需要通过核心企业的培育,整合形成具有组织特性的生产网络;同时,也要通过营销环节的逐步分离,建立以销售企业为中心的集群生产体系。
推动园区内涵发展。以企业集群模式重整工业园区是实现园区转型的一种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应积极实行“产业联系推动战略”,积极培育和建立园区内部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即:对现有工业园区的产业重新进行定位,分析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并就此进行产业空间的适度调整;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吸引处于同一链条不同环节的其它企业入园;通过新公司的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建立相互联系和密切合作的产业网络。
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地方政府在企业集群成长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其主要原因不仅在于中小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弱势,以及区域现实条件不足所形成的具体障碍需要通过政府力量加以克服,同时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一定缺陷,也使得适度的政府介入成为必要。但是,政府作用的发挥要限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并不是要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而是应致力于对集群成长的规划与引导、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环境的改善以及提供适时必要的引导和调控。
(三)选择合适的城镇化模式。
欠发达地区地域辽阔、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但却层次多样、格局复杂,决定了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第一,园区牵引模式。工业园区作为新兴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既可推动经济发展,又可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又反过来促进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新空间生长点,促进城镇化。
第二,受辐创新模式。受辐创新模式是指地区经济从吸收外部系统的经济辐射开始,通过各种创新,实现综合实力提升和聚集的城镇化模式。其核心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吸引人才、资金、信息的聚集和产业的聚集;也只有创新,才能对外部系统形成“反磁力”,提高自身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城镇化。
第三,农业促进模式。农业促进模式的本质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引致非农业相关产业的聚集,实现城镇化。每个地区的特色农业是不同的,只有围绕特色农业,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
第四,迁移聚集模式。迁移聚集模式是通过政策移民而营造适宜于聚集经济实现环境的一种模式。欠发达地区有许多老少边穷地区,各级政府关键是要进行输血式帮扶,集中规划重点发展核心经济区域,吸引其周边人口、产业的迁移聚集,这样,既可加强迁入地的聚集经济效应,又为迁出地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第五,政府主导模式。这种模式的主体主要体现为政府,是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城镇化。对欠发达地区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诸多因素,虽然国家给予了很大的扶持,但仍然非常落后。从短期看,这类地区的市场作用整体处于失灵状态,要素的配置要以计划为主,待要素市场逐步形成以后,再逐渐过渡到市场发挥机制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万州区委宣传部)